道路塌陷频发是“城市病”


道路塌陷频发是“城市病”

“人这一辈子都是命啊,谁能告诉我这种事怎么躲?”这句新闻跟评,道出了一些网民的无奈。

1月13日,青海西宁市红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致使正在行驶的一辆17路公交车(青A60015)陷入坑内,造成10人失联,目前已发现9名遇难群众遗体(截至15日中午)。

事故发生后,现场群众紧急发起自救,八岁男孩为救人自己坠坑、退役军人爆炸中负伤救出3人……一幕幕场景让人动容,更让人揪心。搭上这辆公交的乘客不会想到,灾难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降临到自己身上。

从媒体公开报道不难检索到,事发地西宁近年曾多次发生路面坍塌事故。2013年7月,一辆出租车在城中区南山路掉进塌陷坑里。2017年7月,西宁一辆公交车左后轮深陷一处路面陷坑中。2019年6月,城西区兴海路与黄河路十字路口路面坍塌。每次事故都是一次警钟,却始终没能唤醒当地有关部门的危机感和紧迫意识,最终导致此次9人遇难的悲剧发生。

事实上,仅在2019年,全国公开报道的地面塌陷事故就有多起:5月27日,青岛地铁4号线沙子口静沙区间施工段发生坍塌;7月4日,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施工围挡处发生塌陷……

道路塌陷频发是“城市病”

各地城市道路塌陷频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病”,而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从此前类似事故的通报来看,“泥土松动”“水土流失”“连续降雨”等因素常常被提到,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路基向下陷落导致路面产生塌陷。

但城市道路作为经由专业人士设计、施工、维护的建筑工程,一次次“偶然”的坍塌背后,是否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不按工艺操作、后期监测维护不到位、地下空间开发混乱等问题,值得我们提出质疑,也需要相关部门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调查报告。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指出,全国遭受地陷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形成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难以恢复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规划已出台近十年,面对频频发生的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各地特别是遭受灾害严重的城市,是该好好捋捋这本民生旧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