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給讀國際學校的孩子推薦一本書

聽到一種說法,清邁的國際學校已有三萬中國小留學生(本文指中小學生)。這是不可能的。以學校數量,學生數量,加上中國學生比例草草地估算,能超過一千也就差不多了。

不過,如果擴大範圍,曼谷、普吉、新加坡、西貢、馬尼拉,以到於歐美,這些年外出就學的中國小留學生數量,雖然相對國內學生數量比例很小,但是絕對數量應該也算可觀。

中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出來的年紀越小,越有利於國際學校的學習、生活,但也越不利於中文和傳統文化的學習吸收。

可能有的家長會認為,既然已經走了國際路線,把英語學好就好。人各有志,在此也不是要爭論什麼,不過有句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所看到的現狀,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不同文化的民族融合,大致是越來越難了……這是一個到處起火的世界,跨年之前是這樣,跨年之後大概也不會因此而有所改善。

說了半天還沒有說到書,是因為這不是一篇書評。我只是在圖書館幫我的小孩找些可讀的書目時,偶然看到了這本<conversations>(《與神山對話》)。/<conversations>

我注意到它只是因為這本書不是小說類。一直覺得,小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大概要從讀一些羅納爾德.達爾,或者哈利.波特這樣的小說起步比較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天文、地理,科學、歷史等等的書,越多越好。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當然,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要歸類,《與神山對話》大概算是遊記。在書的前面和後面,都附有一幅手繪地圖,標示了作者從昆明到大理,瀘沽湖,麗江,中甸,德欽,最後到梅里雪山(KAWAGEBO)的朝聖之旅。但是讀完之後,你又會覺得,這本書與旅遊這樣的休閒活動,似乎是扯不上邊的,硬要說是遊記,也只能說是一場心靈之旅吧。

但是,這個話題好像對小孩子來說又難度高了一點,那麼,不妨換一個角度說,這本書為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與現狀提供了一個觀照,一個來自外國人眼中的觀照。

或者,再直白一點說,如果一個讀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可以在他們的作業,他們的論文和考試中有機會深刻而洞見地展示出不為老外所知的中國的另一個側面,他們的成績更容易拿到A,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絕大多數的外國人對中國知之甚少,我在清邁遇到的老外中,也包括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云云,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深圳。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彼此隔絕的世界裡,靠主流媒體提供的資訊得到一些成見,也再無改變,儘管現在號稱互聯網世界。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讓來自中國的學生看一本美國人寫的關於中國的書來了解中國多少有點彆扭,但是中國的智慧裡有“旁觀者清”一說,正是其時。

書中有一節中作者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他在1981年就作為學生來到了中國,隨後去香港工作,後來又來到北京。在二十多年中一直為投資中國的外國企業提供法律和經濟諮詢,甚至他還提到了他在工作中能接觸到央行,IMF,世界銀行的有關官員。當然其間他也差不多遊歷了整個東南亞。

想想從1981年以來中國發生了什麼,可以說以作者的外來者身份,以及他的工作經歷來講,他都能更有意識地去觀察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一切,而我們大多數身在其中的人卻只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不明所以,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悔不當初多買幾套房子了。

但是作者並不是主流媒體的記者,他沒有義務也沒有興趣記錄這些宏觀敘事方面的風雲激盪,像大多數對中國感興趣的老外一樣,他們更喜歡“怒向刀叢覓小詩”,去發現那些滔天巨浪後的沉著古樸,喧囂騷動下的寧靜致遠。

對於已經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物質豐富的西方國家的人來講,他們普遍認為物質豐富並不能提供人類的出路;就像馬雲們聲稱的“對於錢沒有興趣”一樣,物質這個尤物,對於已經擁有的人,和還沒有擁有的人,都是一種折磨,所以作者把探尋的目光投向了西南邊陲,沿著茶馬古道尋找人們心中的“香格里拉”。

說起“香格里拉”,不妨順便說一下<lost>(《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我們現在人盡皆知的“香格里拉”這個詞,正是這本書中描述的一個位於喜瑪拉雅群山之中,類似於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的“桃花源”的一個升級版的“理想國”。/<lost>

事實上,《與神山對話》也是以這本書為引子的,文中多次提到了這本書,所以可以作為姐妹篇,或者藥引子一起看看。

顯然,這兩本書,都是關於中國社會,中國人的精神性的那一個側面的,這才是西方人不瞭解的,感興趣的,也是我們這個泱泱五千年曆史大國在西方人面前可以自信展示的東西,如果我們足夠了解和足夠理解的話。

我有一個朋友,去上海考雅思口語,一切都很順利,直到老外考官問了一個很常規的問題,“你最喜歡哪一個地方或城市?”我的朋友可能準備不夠充分,脫口而出回答道,“上海”。當時,老外臉上的笑容是僵住的,空氣是凝固的,氣氛是急轉直下的,朋友在回答“Why”環節是無力迴天的。對於一個因為五斗米而困厄於上海的摩天大樓與擁擠人群中,天天昐著一放假就奔赴清邁或者普吉的老外來說,說最喜歡“上海”簡直就是在挑釁了。不出所料,我的朋友憑實力可以拿7的,憑運氣只拿了5,Failed 。

作為來自中國的學生,應該記住,不要拿那些豪華,時尚,網紅,高科技,GDP來敘述中國,就算能獲得老外教授的驚訝,也無法獲得欣賞,無法獲得A。這已經近乎是赤裸裸的考前指導了。

關於書本身,我並不想多說什麼,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一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者在乎的不是山水,而是山水之間的那些帶有我們民族特性的人,事,物。隱隱約約地知道一點是一回事,能像作者那樣條理清晰地說清楚又是一回事,我敢說我們自己的東西,能說清楚的其實沒有幾個人。

站在老外的角度,他們喜歡把那些稱為“非主流文化”或者“反主流文化”,也許我們的主流媒體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我想那就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更真實,真人性,因而也更永恆的另一個側面。


新年,給讀國際學校的孩子推薦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