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潮汕風味小菜包括鹹菜、酸菜、貢菜、橄欖菜、原味菜脯、香脆菜脯等等,自古就是潮汕人的“家居雜鹹”,成為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宴席也喜歡席前、席後上些小菜。席前作為小吃,在於開胃利脾、增加食慾;席後作為稀飯佐餐,在於清熱瀉火、消除肥膩,美不勝收!原汕頭市副市長、劇作家、詩人張華雲在《雜鹹》裡詠道:“醃製雜鹹五味全,蟲魚果菜四時鮮。稀粥小菜閒花草,忸忸怩怩上酒筵。”詩情畫意,極富潮汕特色和生活情趣。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 芥菜是外砂大宗蔬菜

潮汕農村加工製作鹹菜、橄欖菜、貢菜、菜脯的傳統由來已久,這個傳統源於潮汕地區盛產芥菜、蘿蔔、橄欖。

芥菜原產於我國北方,唐宋開始入潮,明代廣泛種植,是潮汕大宗的蔬菜生產品種,俗稱大菜。清·嘉慶的《澄海縣誌》有載:“芥菜,也名大菜,本縣秋收後田野種植甚多,收穫後用鹽漬,味道甚美。”而橄欖則在12世紀開始移植潮汕,至14世紀已在潮汕地區大量種植,號稱嶺南佳果。每逢芥菜豐收後,農戶便用食鹽醃漬成鹹菜,菜蕾直接食用,菜葉則配於脫去澀汁的橄欖,熬製成美味可口的橄欖菜,可以長時間貯存、食用。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收穫芥菜

而貢菜的得名相傳與宋帝昺有關。據說宋帝昺當年為避追兵,流落入潮已是飢不擇食,當地農夫拿出自家用芥菜醃製的小菜,讓小皇帝就稀粥,被視為珍饈,貢菜因此得名。而這種潮汕小菜的製作需要一道獨特的“貢”制工藝,不添加防腐劑,卻能長時間貯存。即用大芥菜切成絲(條),稍加日曬,加入食鹽、薑末、少許白砂糖、適量白酒經醃製而成,味道香醇,酥脆可口。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 芥菜豐收了

外砂地處韓江下游沖積洲平原,處處都是良田沃野,加上南海這個巨大天然“空調器”的作用,盛產芥菜、蘿蔔。周邊的澄海南溪老叢橄欖、潮陽金灶三稜橄欖、潮安官塘橄欖、潮安歸湖橄欖、揭西鳳湖橄欖,漫山遍野,掛果累累。周邊豐產的橄欖,本土盛產的芥菜、蘿蔔,讓外砂的橄欖菜、貢菜、菜脯、菜脯絲應運而生,風生水起。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 醃製鹹菜

汕頭開埠後,風味小菜逐漸從“家居雜鹹”轉為出口商品,遠銷香港及東南亞等地。隨著鹹菜銷售量增加,外砂鎮各鄉各里陸續興辦起菜廊,即鹹菜醃製廠。清光緒年間,富砂人首辦菜廊,名叫“乾亨菜廊”。繼之出現了大衙“天盛菜廊”、南社“祝合菜廊”、鳳窖“識味菜廊”、下蔡“順昌菜廊”,都是當時有名的經營者。民國時期,順昌菜廊與泰國商家合股投資,改為“順昌泰菜廊”,成為澄海第一中外合資加工廠。鹹菜、菜脯、橄欖菜、貢菜在東南亞華僑中,被稱為思鄉菜。離家萬里,遠客異地的海外僑胞,能吃家鄉的酥脆芬香的橄欖菜、貢菜、菜脯,就會勾起思念遠隔重洋的故鄉,這是很自然的事。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高溫熬製橄欖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外砂人憑藉“梳理傳統淵源,培植特色經濟”的發展理念,大膽開發潮汕風味小菜,出現了蓬盛、玉蕾、正盛、龍盛、錦桂、偉順、富良等一批企業,集中精力從事醃製鹹菜、酸菜、熬製橄欖菜、精製貢菜、冬菜、蘿蔔絲,大膽開發潮汕風味菜,特別是玉蕾、蓬盛等食品加工骨幹企業,積極走“公司+基地+農戶”路子,把選擇優良果蔬品種、有規劃布產、無公害化原料生產、原料定級收購和初級加工等產前環節都納入企業管理計劃,並建立企業實驗室,加強產品質量實時監控和研究開發力度,使潮汕風味菜得到了很大發展,經歷了三大跨越:產品銷售從沿街叫賣到擺上商鋪到打入超市;產品包裝從笨重的大壇裝到軟包裝到精美的瓶裝、罐裝;生產規模也從家庭作坊到小工場到現代化廠房。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 日曬蘿蔔乾

外砂,是潮汕風味小菜生產重鎮,是潮汕橄欖菜、貢菜的原產地


▲菜頭口也是孩子喜歡的零食

蓬盛、玉蕾開發生產的“蓬盛牌”、“玉蕾牌”潮汕風味菜系列食品隨之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和東南亞各國,並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知名食品信譽品牌”,曾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盃獎。“玉蕾”還被評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玉蕾生產的潮汕橄欖菜、潮汕貢菜已通過原產地標記認證,名字進入《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大典》:蓬盛牌橄欖菜成為省級非遺產品,進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外砂鎮也被評定為汕頭市食品加工專業鎮,南社村為汕頭市農副產品加工專業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