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潮汕风味小菜包括咸菜、酸菜、贡菜、橄榄菜、原味菜脯、香脆菜脯等等,自古就是潮汕人的“家居杂咸”,成为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宴席也喜欢席前、席后上些小菜。席前作为小吃,在于开胃利脾、增加食欲;席后作为稀饭佐餐,在于清热泻火、消除肥腻,美不胜收!原汕头市副市长、剧作家、诗人张华云在《杂咸》里咏道:“腌制杂咸五味全,虫鱼果菜四时鲜。稀粥小菜闲花草,忸忸怩怩上酒筵。”诗情画意,极富潮汕特色和生活情趣。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 芥菜是外砂大宗蔬菜

潮汕农村加工制作咸菜、橄榄菜、贡菜、菜脯的传统由来已久,这个传统源于潮汕地区盛产芥菜、萝卜、橄榄。

芥菜原产于我国北方,唐宋开始入潮,明代广泛种植,是潮汕大宗的蔬菜生产品种,俗称大菜。清·嘉庆的《澄海县志》有载:“芥菜,也名大菜,本县秋收后田野种植甚多,收获后用盐渍,味道甚美。”而橄榄则在12世纪开始移植潮汕,至14世纪已在潮汕地区大量种植,号称岭南佳果。每逢芥菜丰收后,农户便用食盐腌渍成咸菜,菜蕾直接食用,菜叶则配于脱去涩汁的橄榄,熬制成美味可口的橄榄菜,可以长时间贮存、食用。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收获芥菜

而贡菜的得名相传与宋帝昺有关。据说宋帝昺当年为避追兵,流落入潮已是饥不择食,当地农夫拿出自家用芥菜腌制的小菜,让小皇帝就稀粥,被视为珍馐,贡菜因此得名。而这种潮汕小菜的制作需要一道独特的“贡”制工艺,不添加防腐剂,却能长时间贮存。即用大芥菜切成丝(条),稍加日晒,加入食盐、姜末、少许白砂糖、适量白酒经腌制而成,味道香醇,酥脆可口。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 芥菜丰收了

外砂地处韩江下游冲积洲平原,处处都是良田沃野,加上南海这个巨大天然“空调器”的作用,盛产芥菜、萝卜。周边的澄海南溪老丛橄榄、潮阳金灶三棱橄榄、潮安官塘橄榄、潮安归湖橄榄、揭西凤湖橄榄,漫山遍野,挂果累累。周边丰产的橄榄,本土盛产的芥菜、萝卜,让外砂的橄榄菜、贡菜、菜脯、菜脯丝应运而生,风生水起。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 腌制咸菜

汕头开埠后,风味小菜逐渐从“家居杂咸”转为出口商品,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随着咸菜销售量增加,外砂镇各乡各里陆续兴办起菜廊,即咸菜腌制厂。清光绪年间,富砂人首办菜廊,名叫“乾亨菜廊”。继之出现了大衙“天盛菜廊”、南社“祝合菜廊”、凤窖“识味菜廊”、下蔡“顺昌菜廊”,都是当时有名的经营者。民国时期,顺昌菜廊与泰国商家合股投资,改为“顺昌泰菜廊”,成为澄海第一中外合资加工厂。咸菜、菜脯、橄榄菜、贡菜在东南亚华侨中,被称为思乡菜。离家万里,远客异地的海外侨胞,能吃家乡的酥脆芬香的橄榄菜、贡菜、菜脯,就会勾起思念远隔重洋的故乡,这是很自然的事。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高温熬制橄榄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外砂人凭借“梳理传统渊源,培植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大胆开发潮汕风味小菜,出现了蓬盛、玉蕾、正盛、龙盛、锦桂、伟顺、富良等一批企业,集中精力从事腌制咸菜、酸菜、熬制橄榄菜、精制贡菜、冬菜、萝卜丝,大胆开发潮汕风味菜,特别是玉蕾、蓬盛等食品加工骨干企业,积极走“公司+基地+农户”路子,把选择优良果蔬品种、有规划布产、无公害化原料生产、原料定级收购和初级加工等产前环节都纳入企业管理计划,并建立企业实验室,加强产品质量实时监控和研究开发力度,使潮汕风味菜得到了很大发展,经历了三大跨越:产品销售从沿街叫卖到摆上商铺到打入超市;产品包装从笨重的大坛装到软包装到精美的瓶装、罐装;生产规模也从家庭作坊到小工场到现代化厂房。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 日晒萝卜干

外砂,是潮汕风味小菜生产重镇,是潮汕橄榄菜、贡菜的原产地


▲菜头口也是孩子喜欢的零食

蓬盛、玉蕾开发生产的“蓬盛牌”、“玉蕾牌”潮汕风味菜系列食品随之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东南亚各国,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知名食品信誉品牌”,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杯奖。“玉蕾”还被评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玉蕾生产的潮汕橄榄菜、潮汕贡菜已通过原产地标记认证,名字进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蓬盛牌橄榄菜成为省级非遗产品,进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外砂镇也被评定为汕头市食品加工专业镇,南社村为汕头市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