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八旗王公貴族分為宗室貴族和異姓貴族,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清朝的王公貴族其實就是指的那些有爵位的人,不管是滿族八旗、蒙古八旗還是漢八旗,要想在清朝混個爵位首先就是要是在旗的旗人,哪怕是漢人也要是在旗,才有可能成為王公貴族。

這些人王公貴族其實可以分為“宗室貴族”和“異姓貴族”兩大集團。

滿清八旗王公貴族分為宗室貴族和異姓貴族,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沙場征戰

宗室貴族指的是皇族的後代傳承,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他和他的兄弟的子孫後代,這些人稱為“宗室貴族”。

努爾哈赤當年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過三十多年艱苦征戰,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又帶領眾人征服朝鮮,統一漠南並多次進入關內掠奪,和明軍交戰時屢敗明軍,形成了和明朝政府分庭抗爭的態勢,後來改國號為大清,女真族為滿族。

在此過程當中,努爾哈赤的弟兄子侄大多都皮甲上陣,率兵廝殺在最前線,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

例如努爾哈赤的二弟穆爾哈齊隨努爾哈赤抵禦了巴爾達五城聯軍的圍攻,他帶人奮勇殺敵,所向披靡,以少勝多,大敗敵軍。

努爾哈赤的三弟舒爾哈齊也很早就皮甲上陣,追隨兄長四處殺敵,共同創立的後金國。

努爾哈赤的兒子褚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舒爾哈齊兒子阿敏、濟爾哈朗,皇太極長子豪格,褚英長子杜度,代善兒子嶽託、碩託、薩哈廉、瓦克達,瑪佔等人,都是久經沙場,屢立戰功,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如《清史稿》中所說:“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系諸王是庸。”

努爾哈赤時期封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為大貝勒,史稱“四大貝勒”,同時也是和碩貝勒,封阿濟格、多鐸為和碩貝勒,授其餘子侄為貝勒、臺吉。

皇太極即位後,根據軍功將定宗室世爵為九等,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

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薩哈廉追封和碩穎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爾泰為多羅鐃餘貝勒。後來皇太極又陸續進行了分封和晉爵,這樣就形成了清朝強大的王公貴族中的“宗室貴族”集團。

滿清八旗王公貴族分為宗室貴族和異姓貴族,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異姓貴族指的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分封的開國元勳、功臣和一些皇親國戚,這些人被統稱為“異姓貴族”。

首先是開國元勳,清初“五大臣”和武勳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五大臣”是指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安費揚古,武勳王是揚古利,額亦都和安費揚古都曾經參加過太祖以遺甲十三副起兵的圖倫之戰,其子弟亦繼承父志,領兵廝殺,繼續建立功勳。還有勞薩、冷格里等一大批滿洲勇士,也是轉戰各地,破敵克城,威名遠揚。

他們都是很早隨從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的開國元勳。

其次是一些有功之臣,主要是早期帶領自己的部族前來歸順的蒙古部落首領,如漠南蒙古喀爾喀五部之巴約特部古爾布什臺吉、科爾沁部之兀魯特部貝勒明安、巴約特部臺吉恩格德爾等,這些蒙古部落首領很早就隨從努爾哈赤征戰,為清朝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就是早期歸順的漢人漢臣,尤其是明撫順遊擊李永芳,不但最早歸順,而且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

這些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將領功勳卓著,因此也被分封了爵職。額亦都被封為弘毅公、費英東被封為直義公、揚古利被封為超品一等公、何和禮之子和碩圖被封為三等公、額亦都之子圖爾格被封為三等公、蒙古勇將武訥格被封為三等公,其餘的人也被封為昂邦章京(後之子爵)、梅勒章京(男)等爵職。

就是新形成清朝王公貴族的另一大貴族集團異姓貴族。

八旗王公貴族是以親王、郡王、貝勒為核心的宗室貴族為核心,異姓貴族分任重要職務的統治集團。

除了這些早期分封的功勳貴族,清軍入關以後,對於有功的宗室功臣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和進爵。

多爾袞曾明確講道:“當此創業垂統之時”,“往定中原”,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當“同心協力,以圖進取”。

《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明確指出:“諸史列傳載,從龍征伐,雖不乏懿親,亦從無多至四五十人,並奮起鷹揚,銘勳竹帛,共震萬世之鴻基者。”有功就得論賞,殊勳更應格外優遇,順治元年十月福臨登極恩詔第一條,就是優待宗室貴族,它規定:“親王佐命開國,濟世安民,有大勳勞者,宜加殊禮,以篤親賢。”這些統軍征戰建國創業的宗室王爺勳貴,被稱為“開國諸王”或“軍功勳舊諸王”。

其餘的皇子王孫,因為江山已經皮平定,戰爭的減少,少了一些軍功,但是因為祖上的蔭庇,被封為親王、郡王的,這些靠著祖上的爵位加封的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當然後世還有因為平三藩、平定西藏及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平準、定回、二徵金川、驅逐廓爾喀等戰爭中功勳卓著的人封授不同的爵位。

滿清八旗王公貴族分為宗室貴族和異姓貴族,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八旗王公貴族襲封爵位,擔任要職,統軍議政,是清帝主持之下執掌軍國大權的最高統治集團。這個集團內部的也是派系林立,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的影響。

如順治時期的多爾袞攝政期間,多爾袞派系是最有權勢的貴族,多爾袞死後則有的被清算,有的淪為底層;康熙時期的“四輔政大臣” 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位大臣是最有權勢的貴族;後來鰲拜專權,鰲拜成為最有權勢的貴族。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開始逐漸削弱宗室王公影響,但是八旗勳舊和新封貴族因為是皇帝治國理政,統軍征戰的主要人選。內閣首席大學士、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還是主要由八旗貴族擔任,出征主帥、駐防將軍、領侍衛內大臣,各部尚書、總督、巡撫也大多是八旗貴族擔任,所以八旗王公貴族的權利還是非常的大的。

雖然八旗王公貴族在清前期的軍事、政治、文化、民族關係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因為人數眾多,這些八旗王公貴族,有俸祿可拿、有爵職世襲、有官可當,而且還有莊園、有包衣奴才,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也逐漸的腐蝕了一些人,這些目光短淺的庸俗之輩,有人醉生夢死,安於享樂,腐朽墮落;有人爭權奪利,玩弄權術,互相傾軋;有人攬權納賄,侵吞國帑,魚肉小民,橫行不法,貪酷驕橫,臭名遠揚。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人也越來越多,清王朝也逐漸變得腐朽不堪,農民起義和反抗運動越來越高漲,太平天國、義和團、天地會等組織此起彼伏,一次次的衝擊著清王朝的政治基石。

最後清朝的八旗王公貴族也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成為了歷史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