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近期,極個別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表現出心理不成熟的語言和行為,他們的語言或行為直接導致全網壓倒性的譴責。我們從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予以剖析,目的是避免更多的類似現象發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題記

一、話題緣起

從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肆虐華夏到今天的橫掃世界,人類的命運及未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到筆者寫這篇文章為止(2020年4月6日晚11:30),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119.3萬例!作為任何一名地球公民,在關注全球疫情的同時,都會關注自己國家和個人的生命安危。恰恰在這個非常時期,卻有各種各樣的”巨嬰“以不同的有悖疫情防控的怪異的行為方式挑戰人類認知和容忍的底線!

對他們“出色的表演”感到唏噓之際,人們都將他們出格行為的矛頭指向教育,至少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這種指責是無可厚非的。

二、案例呈現

案例一:2020年1月24日,武漢封城後,從中國醫科大學公費到澳大利亞留學的許可馨發如下微博:“如果我有醫生朋友在武漢一線,我會希望她們臨陣脫逃”、“能走到今天,一靠爸媽的

錢和人脈,二靠蘇州的平臺和資源……,個人努力跟這些比起來,則絲毫不值得一提”、“我不該刪(微博)的,不該向他們屈服的,每一次向集體屈服,都是在給這個操蛋的世界添磚加瓦。”、“反正中國人就喜歡把過苦日子當美德唄,怎麼就那麼賤骨頭啊”。

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案例二:3月16日晚,澳籍華人梁某,因不配合隔離,強行外出跑步;面對社區人員和警方的勸阻還口出狂言“去找你們領導來”,並蔑視勸說者“拿著雞毛當令箭”......。言語之中透出的傲慢與跋扈,活脫脫的“老子天下無敵,你們算哪根蔥”。

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案例三:三月中旬,一段發生在上海浦東某隔離點,(某星級酒店)的視頻曝光,一位海外回來被隔離的女子,堅持要喝礦泉水,否則就活不下去。民警嚴肅指出:隔離區不是酒店,這邊不是來旅遊的!

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三、事主背景分析

這三個典型的“傲嬌”、撒野案例都有四個共同特點:

第一、有過海外留學背景或者正在海外留學,或者有過遊歷、居住居住的經歷;第二、家庭殷實或自以為經濟條件優越;第三、自覺高人一等;第四、高知或者準高知(知識分子)。其中,案例一中許可馨為公費留學人員,這種留學幾率在今天是十分稀少且十分“硬核”的,能得到的這個指標要麼是“學霸級”人物,要麼是“錢和人脈”了得;案例二中的“跑步女”據傳為國內名校畢業,自我奮鬥,移民海外,跨國公司白領;案例三中事主打扮入時,生活品味“卓爾不凡”,可推理出其社會地位“顯赫”。由此可以看出,她們的教育背景絕對不差。

四、事件的行為分析

行為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是心理最直接的反應。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從這三位事主的行為可以判斷她們的心理、情緒及人格類型。

案例一通過炫富、小資以及與眾不同的優越感(錢和人脈)來顯示自己的“另類”。由她的行為衍生出其沒有感恩意識和奉獻精神(公費留學指標應賦予她應有的感恩意識),沒有起碼的身份認同(愛國意識)。從她隨著環境變化做出的不合時宜的語言呈現和“狂躁”情緒,她的人格應該屬於“外向感情型“(外向感情型的人多半是女性,這種類型的女性,生活方式順應感情需求,感情也能配合周圍的狀況,價值觀也是一樣)。她的行為也體現了她的價值觀:自私、自我和超強表現欲。對於這種人格的個體需要加強其隨環境變化的人格形成的引導,不然極度自私會毀掉其未來生活。因為自私和自我是不為所有社會形態所容納的。案例一事主的行為違背了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她的行為顯示出她青春期的成長環境“優越”和“飛揚跋扈”的個性。

從網絡呈現的照片眼神可以看出她的離經叛道和憤世嫉俗。這一點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十分可怕!

案例二:該事主通過蔑視他人,提升自我地位;通過踐踏公共規則,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如“拿著雞毛當令箭”、“去找你們領導來”。由於人具有概念和話語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話語替代任何具體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夠以話語建立極其複雜的條件反射系統。由此判斷該事主可能在其他場合受到過類似的刺激,然後以報復性的呈現表達自己以圖後快但從她受到處罰後的求饒、耍賴都可以看出她的內心真實的脆弱。她的虛張聲勢暴露了她青春期的“艱苦”和“卑微”的陰影。由此可以推理出她的個性為“外向感覺型”外向感覺型的人對客觀的事實非常敏銳,注重的是具體的事實。當他憑感覺具體的享受某種事物時,必定體會出生命的喜悅。如果他舉止高尚,定是個有著高尚興趣的唯美主義者。這類人懼怕他人對自己的輕視。)這類人如果走極端,就是

自戀狂和破壞者

案例三:該案例提供的信息太少。由“那水能喝麼?”這句話,她作出的條件反應可以遷移到類似原條件的刺激。由她的語彙可以判斷,她的生活絕對處於上層社會,優越的物質條件讓她忽略了語境,缺少審時度勢的話語能力。這也可說明她的心理“巨嬰”的一面。從人格分類的角度,她的個性屬於“內向感情型”(內向感情型的人,以女性居多。這類型的人的感情受到內在、主觀的要素所支配。感情的深度,外人完全看不出來。這類人是沉默、孤僻、厭惡粗俗的人。外人看來文靜有禮,捉摸不定多愁善感,有時會被別人認為"這種人,對別人的幸或是不幸,完全無動於衷"。)從案例三事主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她青春期“小家碧玉”般生活的影響(陰影)。

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五、通過語彙的規範實施社會秩序的正確引導

語彙,又叫詞彙,是詞和語的總彙,即語言符號的聚合體。它是群居社會團體、個體或媒介表達心聲和訴求的重要工具。一語不當,“滿盤皆輸”,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社會學的角度,粗暴、不當或失當的語言或行為的社會負面影響是疊加的,尤其在網絡發達的今天。一句話,哪怕一個詞語都會引起風暴。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明確身份、用好語言、順應民意的語彙使用是每一個公民的應當關注的,尤其公眾人物,他的語言影響力更是“暴風驟雨”式的。

教育學的角度,語彙是知識和智慧的載體,學校教育語彙通過書面語和口頭語予以呈現。學校的教育是長期的、隱形的,因為它距離社會有一段距離。網絡語彙的教育(負面為“教唆”)是顯現的,它的影響力是指數級的。所以網絡暴力或網絡暴民的負面影響是毀滅性的。這三個案例事主的語彙都是通過網絡發酵的。

心理學的角度,個人的負面情緒往往是蟄伏的火山,一旦爆發,會融化自我、灼傷他人。這種情緒千萬不要在網絡尋找發洩出口!負面心理需要個人找到諮詢出口或個人發洩出口。個人的狹隘認知往往會遷怒社會,個人無理的訴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往往會以弱者或者“受害者”的身份去求得他人的同情,這些傾向都是非常可怕且需要引導的。

對於人類的行為,社會、教育與心理的引導同等重要!

六、結語

“巨嬰”的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同伴影響”和心理疏導的缺失。人很多時候是“獨處”的,正是獨處的時候才是負面情緒“神出鬼沒”之時。所以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一門科學。

案例一、案例二事主的行為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嚴重時這些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事主一的行為正在接受相關部門的調查,事主二已經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事主要麼出身“名門”、自幼享受各類“恩寵”,要麼出身貧寒、苦苦掙扎才“爬上”上層社會。

前者漠視社會規則和法制,認為金錢可以搞定一切,沒有法律可以約束他們的行為;後者曾經受過他人“歧視”和“凌辱”,終於找到機會將弱者或無辜者作為替罪羊進行報復,當其各種伎倆使盡,最終必須打回原形。

案例三的事主是可以原諒和引導的。他們只是生活在自我的圈子裡,沒有大局觀,沒有奉獻精神和協作意識。對他們必須進行相應的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個體也得進行不斷地自我提升。正能量的、積極的、開放的人格總是為社會所需要的和接納的。新冠肺炎時期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的奉獻精神才是我們需要的時代精神。

青春期是人生煩惱或困惑最多的時期。青春期或後青春期是人類情緒管理的關鍵時期。適合時代的發展才是個人最好的發展!幼稚、任性、自私、目中無人、盲目自大和心理陰暗都是阻礙自身融入社會的大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巨嬰”就是這類人的代名詞!

巨嬰的定義中國式巨嬰指一個奇葩的成年人群體,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才是正確,他們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全世界都是欠他的,把自己當成國家的嬰兒 。

減少“巨嬰”,就是要以恰當的課程和或項目提升社會各階層公民的整體素質。比如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體驗式參與項目或挫折教育。我們需要一個成熟的、守法遵紀的成年人群體,我們要向“巨嬰”群體說“不”!

青春期的陰影·“巨嬰”頻出不只是教育的缺失(原創教育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