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2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对【无效社交】有什么误解!

对于社交,在文艺青年脑补的场景里,大概是这样一番景象:

邀三两知心朋友,觅一家茶坊酒肆,谈古论今,款酌慢饮。酒酣处,共鸣时,任你把牛逼吹得天花乱坠,我还听得不亦乐乎。然后,添杯换盏,大话蓝图。谈笑风生,醉眼迷离。不闻尔虞我诈,只是飞觥献斝。

看完这2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对【无效社交】有什么误解!

社交场景:你有故事我有酒

可惜,网友来了个神补刀:

看完这2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对【无效社交】有什么误解!

无效社交经典语录

看了总结,谁都忍不住感叹:这年头,网络人民就知道瞎说大实话!

我们身边,无效社交的故事戏码无时无刻无不在上演。

比如前天晚上,为了维系亲朋好友的感情,我备了一桌好酒好菜,把那几个隔三差五就约一次的好友约到家里。破题地说法叫社交,说白了就是为了一起吹牛逼,继续大家现在都喜欢的生活方式,没什么明确目的。

一个没有主题的聚会,一群没有目标性谈话的朋友,坐在桌子上却有说不完的话题,你方唱罢我登场,说得那叫一个痛快。从点评这道菜少了几颗盐,到猪八戒应该长黑毛......话题的跨度比时空裂缝还大,节奏比大都市的生活还快。

当然,这些话题聊了就算了,也没人能记清上一句谁说了什么。

说着说着,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无效社交”这个热门关键词。

大熊对这个词感触颇深,不禁道出了他的故事。

大熊比我们年长几岁,是我们一个朋友的哥哥,往日打过几次照面,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当他讲起他的当年故事之时,大家都不好意思插嘴,都竖着耳朵笑眯眯地听。

大熊小时候调皮捣蛋,在《古惑仔》的“熏陶教育”下茁壮成长,虽然很喜欢上学,但从没喜欢过上课。三天两头都在街头充霸王,年方十五早已“誉满江湖”,等到成年之时,他早已从镇上的初中步入社会大学,身边的朋友用手指头数恐怕要掰好多轮,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生巅峰”。

但这些“兄弟”,用大熊自己的话说,就是酒肉朋友。

没事的时候,大家邀在一起拼酒,不为什么,就是证明一下“老子酒量肯定比你大”。除了喝得趴到桌子底下去的,没见谁服过谁。

等到大家喝得老板不敢卖酒的时候,大家又马上认怂,一个个都装喝醉,趴在桌子上装人事不省,因为老板总要抓住最后一个强装没醉的人来埋单。

说到这里,大熊不禁唉声叹气,说自己身边都是些狐朋狗友,真正你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一个个都杳无音信。当你日子过得好一点的时候,他们又成群结队地来“拜访”,要么“借包烟钱”,要么“来庆祝你发财。”

大熊说:“这些‘朋友’,生怕你混得比他好,生怕你把钱挣到了!”

我们听了都笑,说可能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大熊摆摆手,说他羡慕我们这样的朋友圈,大家在一起聊天总能让人感觉到心情舒畅,即使是争嘴,也觉得正能量满满,因为大家都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像他,没读过什么书,天天都在无效社交。

我们端起酒杯,跟他说其实大家都一样,只不过大家都喜欢展示自己喜笑颜开的一面,背后的辛酸窝囊只是他没看到而已。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对“社交”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并且打上“有效”和“无效”的标签:

1.社交就是你想吹牛逼,恰好我也愿意听!

2.吹牛逼不等于无效社交,只要吹得好,收获开心也是一种有效社交。

虽然如今的社交已被打上“有效”和“无效”的标签,但社交的初衷并非要你趋利避害,而是通过某种方式的来达到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可能是为了维系亲朋好友的情感,可能是为了以后不可预见的进益,也可能是为了单纯地获取心灵上的慰藉。

不要说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感情是约出来的!

约得出来的是朋友,约不出来的可能是“缘分未到”!

三观不合的人,不可能隔三差五就坐到一个桌子上谈理想、说未来,说到自己某天生活不如意时,还敢放肆地来一个开怀大笑。

这便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判定社交是否有效的常见场景。

看完这2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对【无效社交】有什么误解!

有效社交

通过大熊的故事,我想起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的另外一个关于社交的故事,记忆犹新。

故事的主人公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美国常青藤高校。

但他去了美国后,发现自己除了中国留学生,无论如何都无法融入到外国友人的圈子。

后来,他痛定思痛,仔细一分析,才发现原因所在。

他不缺乏社交能力。在他出国留学之前,他有很多朋友,还被同学们誉为学校的“交际花”;也不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他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思维方式和正宗美国人没什么区别。

他之所以在异国他乡找不到真心朋友,除了他自己对朋友的认知和西方人有所不同外,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导致的人生价值观上面。

他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在一场社交酒会上。

酒会上,他与一个美国本土学生、一个非洲留学生、一个越南留学生就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这个话题有过一次简短的交流。

美国学生说,他毕业以后希望去非洲大草原,做一个动物学家,研究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并学会如何去跟它们沟通,如何跟它们一起生活,保护它们,这样的人生听起来就很有趣,也很有价值。

非洲留学生听了,不以为然,说与其和动物们一起生活,他更愿意用所学知识回到非洲,养更多牛,让非洲人民不再因为饥饿而盗猎。

越南留学生笑了笑,说他的理想就是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分绵薄之力,不让越南再经历一次越南战争。

故事的主人公想了想,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属于自己的理想。他的人生早已经被父母规划好,留洋归国以后,他会在父母的安排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一笔不少的钱,然后买一处名贵的房子,再结婚生子,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要说人生价值,衡量标准似乎只有父母的期盼和金钱获取的多少。

他不像北大男生王猛(化名)那般有思想,不会对安排了自己人生的父母说出“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这样的话,但也不会感激父母赋予自己这样的三观。

他突然感到无限悲哀,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找不到朋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人生价值观。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他遇见的这种情况。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美国学生的需求层次早已上升到金字塔顶端,他需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考虑人生价值这个问题是基于全人类文明升华的高度;非洲留学生呢?他考虑问题基于非洲人民的实际生活条件,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最低等的一层,生理需求,温饱问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非洲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抛开爱国主义情怀不谈,越南留学生的需求层次比非洲留学生高一级,属于安全需求。而主人公自己,祖国强大,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他目前最需要的只是社交需求。

看完这2个小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对【无效社交】有什么误解!

马斯洛需求层次

他之所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外国学生圈,只是因为他与其他人成长的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在价值观上的不同需求层次。美国学生觉得他价值观与自己不在同一个层级,与他聊天就属于无效社交,所以不想跟他朋友;非洲留学生的需求层次又太低,除了人道主义救援,他们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所以他又觉得与非洲留学生谈人生属于无效社交;越南的留学生更不用说了,张口爱国闭口奉献,还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直接被主人公列为“无效社交黑名单”。

这个故事说明,社交的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社交对象的自我判定

这场酒会,对主公人来说必然是有效社交,因为他有了新的认知,并且有了深度思考。但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恐怕无效社交居多。好比网络上流传的那个故事:砍柴人与牧羊人吹了一天牛逼,结果天黑的时候,牧羊人的羊吃饱了,砍柴人却两手空空。

还是那句话,给社交贴上“有效”或者“无效”的标签,根本目的不是要你趋利避害,做一个势力的人。

古人早有名言在先: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所以有人如此感叹:人生一世,知己二三,朋友七八,足矣!

愿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永无无效社交之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