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承認財務造假,再到APP爆單,瑞幸真是“民族之光”?

近日,瑞幸咖啡風波不斷,先是主動發佈公告,稱其財務造假,虛增偽造22億交易額。

這個事一出,瑞幸股價在美股開盤前暴跌一度超過85%。

而後,瑞幸咖啡董事長首次發聲:“今天更要元氣滿滿,小夥伴加油!”,與股市反應截然相反的是:瑞幸爆單。

許多消費者直言:“瑞幸撐住,我的券還沒有用完”。

APP宕機,消費者扎堆買咖啡,聽說過銀行擠兌,卻沒見過蜂擁擠兌咖啡的“怪事”。

從承認財務造假,再到APP爆單,瑞幸真是“民族之光”?

瑞幸,難道真如一部分人所說的那樣,是民族之光嗎?

就筆者的看法,其實不見得是這樣。

一、瑞幸的發展史

瑞幸咖啡品牌,成立於2017年10月。經歷了籌備和試營業階段之後,2018年5月正式營業,天使輪投資方為陸正耀旗下公司。

到了2018年7月,瑞幸咖啡宣佈獲得A輪融資,融資金額為2億美元,隨後便開啟了一路狂奔之路。

瑞幸成立之初,就給美國人們展現了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歐美人喜歡喝咖啡,對不對?北美和歐洲國家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費大約是400杯,日本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費大約是360杯,但是中國的這一數字小於5。

如果中國的平均數能到達日本的水平,或者說翻個20倍達到100,這不就是個躺著賺錢的市場嗎?

而不少投資者也正是看重這個藍圖,並深以為然。

在瑞幸咖啡赴美上市之前,一共獲得了4輪融資,總計資本大約為7.4億美元,其中也不乏星巴克大股東1.5億美元B+輪融資。

從承認財務造假,再到APP爆單,瑞幸真是“民族之光”?

而這些融資對於瑞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快速跑馬圈地的模式形成一個有力的支撐。

事實證明,它確實撐到了赴美上市的那一刻。

截止2019年年底,瑞幸直營門店數達到4507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這樣的規模是怎麼促成的?只有一招-瘋狂燒錢,瘋狂補貼

從這個商業模式來看,遵循的路徑大致為:拿錢-開店-壓價-搶市場-上市-佔領市場-漲價,只是現在瑞幸倒在了佔領市場這一步,而這一步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培養用戶習慣。

很顯然,瑞幸還沒能做到。


二、財務造假這事有多嚴重?

財務造假這事一出,很多網友都戲稱要幫忙把這22億的交易額補上,但消費者的行為和公司本身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是兩個層面的事情,消費者覺得你這個產品好,繼續消費,這沒什麼問題。

從承認財務造假,再到APP爆單,瑞幸真是“民族之光”?

圖片來源網絡,瑞幸IPO審計機構是安永

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這事,在證券市場上市重罪。如若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可能會面臨:

1)投資者的集體訴訟。

2)SEC(美國證監會)的鉅額罰單,情節嚴重的將會強制退市。

3)刑事責任。

瑞幸高管們對此,不可能不知道。

那他們又為何能“元氣滿滿”?

他們的底氣,來自於一份商業保險。

瑞幸上市招股書披露,公司購買了董事及高管責任險。據悉,國內十多家保險公司以共保體的形式參與了此次承保。


也就是說,只要法庭裁定瑞幸董事及高管沒有欺詐等惡意行為,那麼他們的個人賠償責任及辯護費用等將由保險公司承擔。


中國平安估計此刻已經“氣吐血”了。

現在看回2個月前的渾水發佈的做空報告,其中指出的瑞幸2019年第三季度銷售額虛增69%,在2019年第四季度虛增88%,也不無道理了。

而這樣一家公司,又如何能被稱為“國貨之光”呢?

其實,被渾水沽空的中概股公司不少,例如分眾傳媒、新東方、輝山乳業、安踏體育,其中被渾水做空的18家公司中,有6家已經退市。

從承認財務造假,再到APP爆單,瑞幸真是“民族之光”?

雖然渾水這樣做,是為了利益,但從另一個側面來看的話,也是起到了“吹哨人”的作用。

一家業務穩定,盈利能力有保障的公司,對於做空又有何懼呢?

像安踏和新東方,不都是有驚無險得度過危機了嗎?

所以,作假這事是不可原諒的,現在財務作假,以後難道就不會品質作假嗎?

做生意,還是要講究信用二字。

不然,吃相就過於難看了。

三、結語

最後,再給各位說說做假賬這事吧,這種情況其實在公司中普遍存在,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業績更好看,利潤率過得去,不過就像朱鎔基總理所說的那樣:

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做假賬,但是我們決心一定要按照這個標準去做。

希望大家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