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從賦體演進而言,到文賦興起的時代,它吸納了漢賦、駢賦和律賦的一些特徵,使賦體進入新的階段。而這一階段之後,賦體的演化沒有得到延續,即沒有能夠產生新的賦體,這意味著賦體在形式上趨於完備,不再能夠超越,賦的體式演化停滯了。賦體的演化過程是賦本身的興衰過程,這種演化雖然說當後者興起的時候,前者並沒有消亡,但社會對賦體的關注點畢竟在轉移,賦家的創作趣味也有所不同,文賦在宋以後沒有出現過新的高潮,文賦的成就沒有誰能夠超越蘇軾,這表明賦體已呈衰落之勢。辭賦的衰落始於元代的中後期,郭維森、許結在《中國辭賦發展史》中說:“元代中後期辭賦基本延續前期風格,作家雖眾,然因缺乏創造性,故顯得頹萎不振。”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他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科舉考試使士子崇尚利祿,為經世之學而不好詩賦;二是元朝統治者因政治需要,宣揚儒教,提倡程朱理學中的綱常理論;三是民間雜劇、散曲、說唱等俗文學的崛興,文風轉移,詩賦等正統文學遭到冷落。他們在這裡說到的科考指向,重經世之學而輕詩賦,重理學而輕文情,重俗文學而輕正統文學,的確是元朝以後辭賦漸趨衰落的重要因素。這種情形影響到明、清兩代,八股文之興也是把經世之學和理學結合在一起的。《明史·選舉》記載的朝廷選舉制度,以四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文仿經義,體用排偶,稱為八股,又名制義。士人好為八股之作,是仕途的必需,文壇風氣為之一變。它們影響到辭賦的創作,以致有的賦具備八股的特徵,人稱股賦,其實仍然應隸屬於文賦。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而這裡提到的俗文學,在明清除了戲曲之外,自宋以來的講史、說話也在不斷地發展,小說成為最突出的文學樣式,表現出新的審美趣昧和追求。明初劉基從元人明,為詩文重諷喻尚教化,為賦亦然,所作多為騷體,如《吊祖豫州賦》的悼祖逖遭逢庸愚,有志莫伸的命運,最後說:“龍噓而云兮,夫豈不能自翔?鴻鵠舉翮而千里兮,又何必懷此鄉。魚遊思故淵兮,鳥棲思故林。吾固知將軍之不忍兮,惜庸夫之無心。”劉基感慨祖逖的生不逢時,在他所認為的有志當“自翔”和認識到的祖逖棄國的“不忍”,是以歷史的一幕來觀照深陷在仕元與仕明兩難中的自我。他還有《吊諸葛武侯賦》、《吊嶽將軍賦》,懷古傷今。與劉基同時的宋濂的《孤憤辭》.高啟的《聞早查賦》也是騷體之作,表現人生的哀怨。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這影響了賦壇的復古風氣,稍後的方孝孺作《吊武陵賦》、《釋思辭》,童冀作《述志賦》,薛璀作《黃河賦》也為騷體。即使是這一時期辭賦創作筆鋒很健的胡儼,所作《滕王閣賦》,仿唐王勃《滕王閣序》和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而成,看似文賦,卻兼用騷體。這種風氣到前後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中演為高潮。前七子的領袖李夢陽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在《潛虯山人記》裡說過“唐無賦”、“漢無騷”,力求承襲漢前之騷、唐前之賦的傳統。李夢陽最為人稱道的是騷體《觀禁中落葉賦》,他“覽宮樹之隕零兮,哀貴賤而並凋。辭珍柯而永絕兮,遴迴風而吹舉”,由此生髮的不過是宋玉式的悲土不遇。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文賦《疑賦》大體運用四言,一唱三嘆,“當晝而夜,宵中日出;我黑彼白,婦須男裼。鉛刀何鑽,湛盧何鈍?丈則謂短,謂長者寸。鳳鳴翩翩,群唾眾愆;鵂鶥胡德,見之慕焉?”隨之對盜蹠橫行,顏回、原憲貧賤之類社會現象的感慨、斥責,也只是西漢賈誼《吊屈原賦》、東漢趙壹《刺世疾邪賦》賢愚倒置式的憤怒,雖然蘊含了現實的人生精神而有建安風骨的韻味,但賦的表現風格終究有很深的模仿痕跡。後七子的辭賦創作以王世貞的影響最大。王世貞在當時享譽海內,他的賦議論時政,言志抒懷,對社會現實多有諷喻批判,如主要以文賦體寫成的《老婦賦》運用比興,借老婦的醜陋淫蕩譏刺嚴嵩,批評朝政,在憤世嫉俗上體現了時代風貌和文人氣節。而騷賦最得王世貞貫識的盧楠,多仿屈原的《離騷》。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其後,雖有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公安三袁登上文壇,但在辭賦的創作上,沒有矯俗的自覺,作品寥寥。其後的競陵派鍾惺的小品賦如《燈花賦》、《秦淮燈船賦》,以自娛流露出新的氣象,卻進入明代的尾聲了,優時憫亂之賦漸起,一些賦成為時代的聲音,如昊應箕的《憫亂賦》、夏完淳的《大哀賦》。不過,清代因康、乾盛世和文化一統同在,朝廷的文字獄與文人的幹祿求進並行,導致辭賦得以復興。這有四個標誌。其一是賦家眾多,古文家、駢文家都事賦作,騷體、駢體.律體、文體賦兼備。其二是賦的題材出新,尤其是以地域為賦,如紀曉嵐的《烏魯木齊賦》、和寧的《西藏賦》、徐松的《新疆賦》等。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其三是賦論雲湧,浦銑的《歷代賦話》、李調元的《雨村賦話》、王芑孫的《讀賦卮言》、劉熙載的《賦概》等都影響一時。其四是賦的輯錄產生了陳元龍的《歷代賦匯》、張惠言的《七十家賦鈔》等大型選本。清初的明末遺民、身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王夫之長於騷體賦,《九昭》是仿《九章》、《九辯》之作,抒明亡的哀情,《惜餘鬢》則借代學生唐端笏抒情表現自己不願與清朝合作的內心世界。他的律賦《孤鴻賦》悼念亡兄介之,敘兄弟情誼和兄亡已存的悲苦,哀婉動人。黃宗羲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曾以騷體的《避地賦》自敘人生,所作賦多為詠物,如《獲麟賦》、《海市賦》,前者借獲麟說災樣之理,恣縱平易;後者以海市敘怪異之事,奇幻華美。

賦的衰落與復興,在文學史上,為何賦的創作逐漸沒落了?

清代辭賦在順治以後,到嘉慶年間,隨著社會轉型之後政治、經濟的平穩發展漸興,騷賦有施閨章的《粵江賦》、《大樟賦》,張惠言的《遊黃山賦》;駢賦有陳維嵩的《滕王閣賦》、《看弈軒賦》,吳兆騫的《長白山賦》、《秋雪賦》,汪中的《哀鹽船文》,彭兆蓀的《雁門關賦》;文賦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域賦外,還有朱彝尊的《謁孔林賦》、納蘭性德的《五色蝴蝶賦》、胡敬的《窮村賦》。而律賦因為科舉制義的關係,一直不衰,只是少有為人稱道之作。辭賦創作蔚為風氣,無論是賦體還是賦的風格,都呈現為多元化的色彩。其後,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辭賦的創作也趨於沒落了。

我是“愛麗麗看看你”,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