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啤酒的那些事兒!


揭密啤酒的那些事兒!

啤酒工業史告訴你:其實消費者們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二十多年前的工業啤酒是爽口的,喝個幾瓶沒事。現如今,喝了幾次啤酒,超過4瓶就吐,應該不是我酒量小了,是啤酒製造商做了什麼手腳了。我們看看這些年國內啤酒生產商他們都幹了些什麼事。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說實在的,國產啤酒這幾年日子不好過,首先得怪自個兒。在中國市場上,最常見的國產啤酒就是工業淡啤。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夜宵擼串時經常喝到的啤酒。幾塊錢一瓶,但越喝越寡淡的那種。

工業淡啤的特點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澱粉類輔料,降低麥芽和啤酒花的比例,這樣一來,口感更佳清爽,成本也能大大降低。麥芽不夠,拿大米來湊,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業中已不是秘密。

在大排檔一邊喝酒一邊看球的中國民眾。在國內,最常見的國產啤酒就是工業淡啤。

問題就在於,國產啤酒釀造過程中的大米使用比例在逐年升高——這就有點不地道了。

以青島啤酒為代表,在2002年的生產成本中,麥芽佔據了12.6%,大米的比例為2.9%。到了2010年,大米已經佔據生產成本的8.1%了。也就是說,原來只是輔料的大米,可能已經成為“主料”。

這種情況,在幾大國產啤酒廠商中普遍存在。結果導致,目前國產工業淡啤的原麥汁濃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間。當原麥汁濃度降低,發酵的副產物會減少,啤酒風味就變淡

想當年,在遙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喝國產啤酒也能喝得很嗨。當然,那時並沒有什麼進口啤酒可喝,而如今燒烤再好吃,配工業淡啤也可惜了。

國內酒廠的釀酒工程師們都認為,從經濟效益上來講,生產原麥汁濃度在11P以上的啤酒非常不划算。

於是,大量添加輔料、控制原麥汁濃度在較低水平,就慢慢成為國內酒廠的主流做法。

現在,一瓶啤酒的成本,包裝材料佔比最高,約為30%;其次是銷售、分銷成本及其他費用成本(稅項等),各佔20%;再次是製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約佔16%;成本最低的是原料,水、麥芽及酒花等費用只佔14%。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水和憂傷。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儘管人們對國產淡啤“積怨已久”,但如果不是前幾年進口啤酒開始大量出現,恐怕該喝的時候還是得喝,喝到嘴巴發酸,也權當是自己味蕾的錯覺。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進口啤酒的銷量增速在2012年到2015年連續四年保持在50%到80%,擠佔了國內啤酒企業的市場份額。

確實,從2012年開始,大型超市的啤酒貨架上漸漸出現過去從未見過的進口品牌。

最初見到的是嚴格遵循巴伐利亞“純釀法”的德國啤酒。因為只用大麥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種原料釀造,這類德國啤酒麥芽香氣濃郁,風味口感醇厚,連浮在酒體上的泡沫也綿密紮實得多。

後來是品類繁多的比利時啤酒。國人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沒有經過巴氏高溫消毒和過濾,我們感受到酵母在瓶內持續發酵的風味。人們喝到了相當猛烈的修道院啤酒,也嘗試過添加香料或果皮的小清新白啤。

再後來,手工精釀啤酒逐漸浮出水面。一般來說,精釀啤酒都是運用傳統方法和原料釀造的全麥啤酒,由小型、獨立釀造商製作。精釀運動最開始在美國興起,國內近年也湧現了不少自制精釀啤酒,頗受國人歡迎。

喝過勁兒夠的,人們更覺得國產工業啤酒淡出鳥,再難入口了。(最近聽家人說我們老家的啤酒廠也黃了,記得八幾年父親春節時到啤酒廠用塑料桶裝回的散裝啤酒挺好喝的,那時農村辦酒席喝的啤酒都是散裝的;那時成火車進大麥,啤酒廠被一知名品牌收購後,進的大麥就非常少了,口感也喝不出原來的味道了,啤酒廠走向破產是必然。

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關注@如意甘肅號 點擊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