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Uber 上市了嗎?這個持續多年的懸念終於在美國東部時間 5 月 10 日揭曉,Uber 以 45 美元的發行價登陸紐交所,交易代碼為 UBER。
即使發行價已定在招股區間底部,Uber 依然沒逃過破發,開盤報 42 美元,較發行價下跌約 6.667%,收盤於 41.57 美元,較發行價暴跌 7.62%,市值縮水至不到 700 億美元,遭遇「開門黑」。
Uber 本次 IPO 創下兩個「之最」:
- 融資規模 81 億美元,是繼 2014 年阿里巴巴以來美股最大規模 IPO;
- 上市估值 824 億美元,成為自 2007 年 Facebook 以來市值規模最大 IPO。
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個——最近十年爭議最大的 IPO。作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之一,Uber 受到的爭議早已超出共享經濟範疇,它的上市背後也是資本催生新一輪科技泡沫的體現。
成立 9 年,一分錢沒賺
沒有人會否認 Uber 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即使它還算不上改變世界,至少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
2010 年,UberCab 在以打車難著稱的舊金山上線,在手機上按幾下就能叫來一輛奔馳E 系列或寶馬 5 系列,可以想象這給飽受打車難之苦的當地用戶帶來怎樣的震撼。準確切中用戶痛點的 Uber 很快迎來爆發,開始衝出美國,走向世界。
▲The Car Connection
Uber 的商業模式很清晰,從每一筆訂單中收取佣金。它還開創了一種新的運營模式,司機不必是專職人員,只要有車,有時間,都可以為 Uber 開車賺外快,也就是所謂的共享經濟。
有需求,有用戶,有商業模式,但 Uber 一直在虧錢。招股書顯示其年虧損金額從 2014 年的 6 億美元擴大至 2018 年的 30 億美元。儘管虧損比率呈下降之勢,但還是改變不了 Uber 賺不了錢的事實。
表面上看,Uber 是以模式創新和技術提升用車效率取得了對出租車行業的勝利,但在擴張的過程中,Uber 在大部分市場擊敗出租車其實靠的還是最簡單的低價策略,尤其是在推出拼車服務後,Uber 的用車價格優勢更明顯。
▲2016 年 8 月 9 日,哥斯達黎加聖何塞,當地數千名出租車司機用車阻塞道路,抗議 Uber 對出租車行業的衝擊。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大數據、智能調度等並不足以成為 Uber 的「護城河」,一遇到同樣燒錢不眨眼的對手,Uber 也頂不住,在中國輸給滴滴,在東南亞輸給 Grab,在俄羅斯輸給 Yandex 就是證明,而退出幾個人口眾多的市場也讓人對 Uber 的前景心存疑慮。
更何況,追根到底,雖然 Uber 改變了打車的模式,做的卻還是打車市場的存量生意,並沒有創造新的市場,原來不打車的人,有了 Uber 也未必有需求,就算有,很大可能也只是推廣初期被新戶補貼吸引過去「薅羊毛」的非剛需用戶,本質還是燒錢。
儘管這兩年 Uber 也在外賣和自動駕駛上積極佈局,但網約車仍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2018 年貢獻了總營收的 83%,這意味著 Uber 離盈利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靠融資維持運營,以利潤換用戶,再用流量換取新的融資,這種模式在與 Uber 同期或之後出現的明星創業公司中都能見到,美團先後熬過了「千團大戰」和「O2O 大戰」,滴滴在網約車補貼上的大手筆連 Uber 都吃不消,摩拜和 ofo 還沒熬過共享單車大戰就已兩敗俱傷,說三年到五年內堅持補貼的瑞幸已經在準備 IPO,Airbnb 在成立 9 年後才實現盈利……
這些公司趕上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浪潮,在商業模式上有所創新後,很多連怎麼賺錢都沒想明白就已大肆擴張,有時候不免讓人疑惑這些公司是打算賺用戶的錢還是投資人的錢,彭博社專欄作家 Matt Levine 就吐槽說「所有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真正的錢都是在 IPO 之前賺到的」。
Uber 會是下一個網景嗎?
如果說網景公司 1995 年的 IPO 是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的導火索,這家以瀏覽器起家的公司開創了不盈利也能讓華爾街投資者買單的先河,2012 年 Facebook 上市時被認為是互聯網泡沫的再現,那麼 Uber 就是把燒錢換增長的模式發揮到極致的代表。
▲ Uber 融資時間表 圖片來自:craft
近 10 年來,先後有超過 90 個投資方為 Uber 注資,從投資機構 Benchmark 到 Alphabet、微軟等大企業,再到艾希頓·庫奇這樣的名人,Uber 幾乎把市面上所能融到的錢都融了個遍,融資總額超過 200 億美元。
燒錢換增長固然能給投資人交出漂亮的數據,但弊端也很明顯,一旦過了高速發展期,不可避免將面臨增長放緩,Uber 還沒找盈利方式,已經面臨這一難題。
▲ Uber 每季度訂單總量及同比增長變化 圖片來自:QZ
2018 年第四季度 Uber 錄得收入 30 億美元,環比增長僅 2%,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 25%,但第三季度其收入同比增長還有 38%,第二季度更是高達 63%,增速放緩非常明顯。
衡量 Uber 業績的另一個重要指標訂單總量的情況也不容樂觀。Uber 各項業務在 2018 第四季度一共產生了 142 億美元的訂單總量,同比增長 37%,第一到第三季度這一數據分別為 55%、42% 和 34%。
與此同時,Uber 的融資已經進行到 G 輪, 其體量之大已經很難再從一級市場獲得資金,加上大量 VC 們退出套現的迫切需求,上市已是如箭在弦。
連 Uber 都破發,在排隊 IPO 的獨角獸們還能好嗎?
不過,投資方想要從 Uber 的上市中獲利並不容易。
根據彭博社 2016 年的報道,Uber 當時在一輪私募融資中的估值為 625 億美元,每股定價 48.77 美元。3 年後,Uber 上市估值為 740 億美元,股權充分稀釋(包括股票期權等)後的價值為 824 億美元,但發行價為 45 美元,也就是說市值雖然漲了三分之一,但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卻貶值了。
▲ Uber 上市後獲利最大的股東們 圖片來自:CB Insights
如果你三年前買了 Uber 股票,你並沒有盈利;如果你是三年前獲得股票的員工,你並沒有變得特別富有。
——彭博社專欄作家 Matt Levine
更不用說參與去年最後一輪私募融資的投資方了,當時 Uber 760 億美元的估值比 IPO 還高,要想退出獲利恐怕還有得等。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一級市場要找二級市場接盤已經沒那麼容易。
2018 年的科技股上市潮中,「破發」、「流血上市」成為關鍵詞,其中不乏騰訊音樂、Sonos、小米、愛奇藝這類規模較大的 IPO,如果只看中概股,情況更是慘不忍睹。統計顯示,去年赴美、赴港上市 17 家中國獨角獸企業中,破發的就有 16 家。
今年排隊上市的明星企業更多,但 Uber 的死對頭 Lyft 作為打頭陣選手,上來就給後面的獨角獸們潑了一盆冷水,上市次日即跌入技術性熊市(下跌超過 20%),上個月 Zoom 上市首日暴漲也說明市場對具備盈利能力的明星企業的強烈需求,對光有規模卻不能賺錢的科技公司耐心越來越小,Uber 以接近招股區間底部的價格上市已顯示其謹慎態度,但還是沒能守住招股價。
如果說 Lyft IPO 是今年獨角獸行情的風向標,那麼超級獨角獸 Uber 上市後的表現就是科技股牛市的試金石。
Uber 上市前,科技行業企業家和數據公司 Sageworks 創始人布里安‧漢密爾頓(Brian Hamilton)警告說:
Uber 基本上是 Lyft 2.0,模式優越,收入不斷增長,但它仍在鉅額虧損。如果你買 Uber 的股票,你實際上是在買牛市行情,而不是買一家公司。Lyft 上市後慘淡的表現已讓今年的科技股 IPO 前景籠罩上陰影,倘若 Uber 也無法扭轉股價頹勢,這對一大批類似公司甚至整個互聯網行業來說可能都不是好消息。
閱讀更多 財經螎天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