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8——跨越:讀、作者握手言和

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8

——跨越分歧:讀、作者握手言和

現實生活中,簡簡單單一部作品問世,不經意就會引發激烈的爭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分歧。

為什麼通常人們覺得描寫瑣碎的事,甚至負面,更覺真實?

這次方方日記的討論中,讀者中的一方認為它真實,說得是真話,表示支持。

且不說批評的讀者中的批評的本意是不是反對寫負面的瑣事,只說為什麼會出現:負面的瑣事就真實嗎?寫它就是真話嗎?否則就不真實?就是假大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是所謂日常瑣事,因此人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描寫的事就是自己身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宛如身在其中,因此有一種感同身受的真實感,甚至是親近感。

二是正面的東西不是生活中沒有,而是雖然它大量存在,但不像文學作品中那麼濃縮、那麼凝鍊、那麼集中。例如,學雷鋒做好事,現實生活中的人的雷鋒式的人物他做的好事可能是常年累月,可是到文學作品中例如電影中就是那不到2小時。而且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典型化的把許多個人做的事情集中到一個藝術人物身上來。這樣人們就直覺上認為遠離了生活,太高大上了,不“真實”。

三是人們對真實的概念的理解存在著誤區。文學作品中的真實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概念有著巨大的差異:生活中的真實,就是它真真切切地發生過,通常有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等硬核要素。而藝術的真實,則不一定像生活中的真實那樣,它只要是現實生活可能和可以發生的。它允許虛構包括人物、事件、原因等、藝術的真實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不可能發生的事,則不真實。比如,寫一個樂於助人的雷鋒式的男子,幫助一個因生理缺陷不能生孩子但夢寐以求的鄰居生了一個孩子,這就是藝術上的不真實。還有,為了描寫一個先進人物,每天下班以後去幫助別人,而且常常是不吃飯、不睡覺,始終精力旺盛,這樣也是不真實的。


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8——跨越:讀、作者握手言和


藝術裡的真實是以生活裡的真實為基礎的,但藝術創造同時要求藝術的真實不等同於生活真實,要求不是照相機似的“拍照”生活的真實。那些重大的、正面的、積極的不用細說,爭議比較大的是對那些,瑣碎的負面的東西,寫這類題材時作家有社會責任要求,應當考慮怎麼寫能有良好的社會效果。例如,上甘嶺戰役犧牲了許許多多的志願軍,坑道內外、山坡上下、從早到晚,曠日持久……,寫死,如果只寫死了多少人、死的場景慘狀,其藝術效果可想而知。但作者同樣是寫死,寫的是怎樣戰死的,其藝術效果就非此莫及,使《上甘嶺》成為經典之作。看來不是可不可以寫真實之爭,而是怎樣真實寫比較好之爭。作家有寫什麼的權利,但也不可忽略怎麼樣寫好的義務。

四是,人們在情感上的差異。一件事情的真與假,無形中受人的情感支配。當它感覺這個事情是真的時候,他就認為是真的。比如真實的案,一個人曾經是一個慣偷,刑滿出來以後,當司機開出租,一次搭載的乘客下車將裡面裝有鉅額現金的提包遺忘在了車上,這個司機發現以後,在乘客聯繫不上的情況下,將其送到公司後通知到失主到公司認領,乘客對此感激不盡。公司在員工微信群裡中發信息提出表揚。但盡沒有幾個人相信這是真的。認為不可能。這種情感作用,有時讓我們眼睜看到某個人在做一些好事的時候,都會說XXX真假!覺得這個活生生的人實實在在做的事都是假的!

五是思維定勢也可以說是習慣所致。例如一個讀者在讀過方方日記以後,在評論跟帖裡表示支持寫得真實,而且說他從來不看電視、加了個後綴:假大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這樣的人。這種思維定勢是如何形成的,沒有調查,不好分析,但是好像有一個共同點,都似乎有一種情緒,有一次我問過一個對我說他從不看新聞聯播的人是為什麼時,他只是笑而不答。產生情緒導致的思維定勢不得而知。

由於人們對真實的理解上的差異,因此當一部作品出來以後,就出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聚焦到一部作品上的時候就發生碰撞,就出現爭執,就產生分歧,例如:批評意見是基於“藝術的真實來說的”,認為藝術要求的真實有光明的一面,而且它是抗疫這一偉大斗爭本質的“真實”,而作者強調的是她對生活的記錄,意思顯然是寫生活中的真實。

這就是雙方的分歧。讀、作者雙方,都希望真實這是最大的共同點。但對真實理解上存在鴻溝,它可以跨越,偏頗之處、自我批評,握手言和,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