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墩與姚勤王

勤王村距離高郵城南十五里,該村西南角有一個高十多米,方圓十多畝地的土墩子,傳說是一個皇帝女兒的墳墓,所以叫“皇姑”墩。

據說:“皇姑”墩裡面有一個用磚塊、糯米汁建築而成的大廓(像一座平房),廓前後門有兩條磚頭圈起來的通道,通道口用石門關閉著,只留一個碗口大的通氣洞,每逢雷雨天氣,人們可以看到洞裡頭閃爍著紫微微的亮光。這時候,附近莊戶人家辦婚喪喜事,只要在洞口燒香、瞌頭,求聲施捨,並在洞口掛一隻籃子,略迴避片刻,就可以借到金盃、銀勺,回家辦酒使用。但是,杯、勺用過後,要守信用,借多少,還多少。天長日久,借杯、勺奇聞越傳越遠,因此,借杯、勺的人也越來越多。後來,有一個小心眼的人不守信用,將杯、勺借去沒有歸還,從此,洞口再也借不到杯、勺了。

借不到杯、勺,還有另一個說法,說是安葬“皇姑”時,裡面放了若干缸蜜棗、豆油和水,供陪葬人使用,這四人都是“皇姑”生前的貼身丫環,她們在墓裡靠蜜棗、豆油和用水活了好幾年。活著期間,專門做善事,將杯、勺借出來,又收進去。後來,裡頭東西吃光 幾個丫環餓死,所以,杯、勺也就永遠借不到了。

傳說到此並沒有完結。遠在京城的“皇姑”,為何死後安葬到水鄉高郵來呢?據當地群眾傳說,唐朝有一個掌管兵權的武將叫姚勤王,是原武安鄉姚家巷人,他是朝中一位忠臣,帶兵打仗,勇敢善戰,武藝高強,每次出征,都打勝仗,很討皇上歡喜。他本人也由於屢得戰功,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掌管兵權期間,沒有外人敢來侵犯,使唐朝江山一度太太平平。後來,皇上在舒適環境中逐步腐化墮落,整天只顧尋歡作樂,不問民間疾苦。身為忠臣的姚勤王,目睹這一情況,憂心忡忡,便以忠臣報國之心,連連進諫,好言相勸,誰知,皇上聽信奸臣饞言,給好心的姚勤王套上了欺君之罪,氣得他惱羞成怒,在氣頭上,便暗暗地將手下幾千人馬從朝中帶到家鄉姚家巷安營紮寨,因此闖下殺身之禍。

姚勤王帶領兵馬回家,震動了朝中文武百官,一些奸臣趁機興風作浪,他們向皇上誣告說:“姚勤王帶兵馬回家,這是反叛!”

皇上一聽,說:“這還了得。” 便打算派人將姚勤王斬首,後考慮姚勤王手下兵強馬壯不易對付,一時左右為難。

一位奸臣終於想出了一個計策,叫皇上假意將女兒嫁給姚勤王,趁姚勤王操辦喜事之時,下毒手處置姚勤王。皇上認為這主意不錯,便派人前來說親,姚勤王不知是計,想:我帶兵打仗曾立下汗馬功勞,皇上沒有虧待我,現在又將女兒許配我,說明皇上對我非常信任,我 何必還要同皇上作對呢。於是,就選定喜結良緣的好日子。

然而,皇帝的女兒並不知道其中計策,她早已有心儀之人,聽說父王要將自己婚配姚勤王,如晴天霹靂,不願意嫁給他,但又不敢違抗,聖旨。

在十多條官船和千餘名將士送親的途中,皇姑用金釵將自己刺死,姚勤王尚不知此事。

婚禮這天晚上,送親人抬著八人大轎,將皇姑(實際是屍體)送到姚府,趁姚勤王手下兵將喝得昏頭昏腦之機,很快將姚勤王的兵將擊敗,以害死皇姑的罪名將姚勤王滿門抄斬,又奉皇上旨意,就地安葬了“皇姑”,所以形成了“皇姑”墩的傳說。

姚勤王這位大臣保國有功,他本人和全家被滿門抄斬後,民眾悲痛萬分,泣不成聲。為了追憶姚勤王的功績,當地群眾除保留姚家巷地名外,還將村名定為勤王村。至今,在高郵鎮還保留著勤王村和姚家巷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