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墩与姚勤王

勤王村距离高邮城南十五里,该村西南角有一个高十多米,方圆十多亩地的土墩子,传说是一个皇帝女儿的坟墓,所以叫“皇姑”墩。

据说:“皇姑”墩里面有一个用砖块、糯米汁建筑而成的大廓(像一座平房),廓前后门有两条砖头圈起来的通道,通道口用石门关闭着,只留一个碗口大的通气洞,每逢雷雨天气,人们可以看到洞里头闪烁着紫微微的亮光。这时候,附近庄户人家办婚丧喜事,只要在洞口烧香、瞌头,求声施舍,并在洞口挂一只篮子,略回避片刻,就可以借到金杯、银勺,回家办酒使用。但是,杯、勺用过后,要守信用,借多少,还多少。天长日久,借杯、勺奇闻越传越远,因此,借杯、勺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一个小心眼的人不守信用,将杯、勺借去没有归还,从此,洞口再也借不到杯、勺了。

借不到杯、勺,还有另一个说法,说是安葬“皇姑”时,里面放了若干缸蜜枣、豆油和水,供陪葬人使用,这四人都是“皇姑”生前的贴身丫环,她们在墓里靠蜜枣、豆油和用水活了好几年。活着期间,专门做善事,将杯、勺借出来,又收进去。后来,里头东西吃光 几个丫环饿死,所以,杯、勺也就永远借不到了。

传说到此并没有完结。远在京城的“皇姑”,为何死后安葬到水乡高邮来呢?据当地群众传说,唐朝有一个掌管兵权的武将叫姚勤王,是原武安乡姚家巷人,他是朝中一位忠臣,带兵打仗,勇敢善战,武艺高强,每次出征,都打胜仗,很讨皇上欢喜。他本人也由于屡得战功,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掌管兵权期间,没有外人敢来侵犯,使唐朝江山一度太太平平。后来,皇上在舒适环境中逐步腐化堕落,整天只顾寻欢作乐,不问民间疾苦。身为忠臣的姚勤王,目睹这一情况,忧心忡忡,便以忠臣报国之心,连连进谏,好言相劝,谁知,皇上听信奸臣馋言,给好心的姚勤王套上了欺君之罪,气得他恼羞成怒,在气头上,便暗暗地将手下几千人马从朝中带到家乡姚家巷安营扎寨,因此闯下杀身之祸。

姚勤王带领兵马回家,震动了朝中文武百官,一些奸臣趁机兴风作浪,他们向皇上诬告说:“姚勤王带兵马回家,这是反叛!”

皇上一听,说:“这还了得。” 便打算派人将姚勤王斩首,后考虑姚勤王手下兵强马壮不易对付,一时左右为难。

一位奸臣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叫皇上假意将女儿嫁给姚勤王,趁姚勤王操办喜事之时,下毒手处置姚勤王。皇上认为这主意不错,便派人前来说亲,姚勤王不知是计,想:我带兵打仗曾立下汗马功劳,皇上没有亏待我,现在又将女儿许配我,说明皇上对我非常信任,我 何必还要同皇上作对呢。于是,就选定喜结良缘的好日子。

然而,皇帝的女儿并不知道其中计策,她早已有心仪之人,听说父王要将自己婚配姚勤王,如晴天霹雳,不愿意嫁给他,但又不敢违抗,圣旨。

在十多条官船和千余名将士送亲的途中,皇姑用金钗将自己刺死,姚勤王尚不知此事。

婚礼这天晚上,送亲人抬着八人大轿,将皇姑(实际是尸体)送到姚府,趁姚勤王手下兵将喝得昏头昏脑之机,很快将姚勤王的兵将击败,以害死皇姑的罪名将姚勤王满门抄斩,又奉皇上旨意,就地安葬了“皇姑”,所以形成了“皇姑”墩的传说。

姚勤王这位大臣保国有功,他本人和全家被满门抄斩后,民众悲痛万分,泣不成声。为了追忆姚勤王的功绩,当地群众除保留姚家巷地名外,还将村名定为勤王村。至今,在高邮镇还保留着勤王村和姚家巷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