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祕訣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電影《外出偷馬》劇照:傳德與父親

生活可以打擊你,命運可以捉弄你,別人可以背叛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來,你可以自己決定。——《外出偷馬》佩爾·佩特森

“痛失所愛”是一個令人痛徹心扉的詞語,無論老年、中年、青年或者少年,人生中總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事件。親情、愛情、友情的破碎,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有人在傷痕累累中一蹶不振,從此再也無法繼續完整的人生;有人一味逃避,把該擔負的責任拋棄一旁,在消極中畫地為牢;有人直面傷痛,在痛中涅槃重生。“走出來”,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的事情。但是無論如何,命運的打擊和厄運之後,“走出傷痛困頓”都是必須,而且唯一的出路。

挪威小說《外出偷馬》便是寫了一個“痛失所愛”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當代挪威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諾貝爾獎實力候選人佩爾·帕特森。《外出偷馬》是帕森特的代表作,2007年,他憑藉這本小說,一舉擊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庫克獎得主魯西迪和朱利安·巴恩斯、普利策文學獎得主科考克·麥卡錫等,榮獲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同時它幾乎拿遍歐美所有文學大獎,打動50多個國家的讀者。在頒獎儀式上,評委會稱讚《外出偷馬》:

一則心酸而動人的故事,描述了一種對世界看法的轉變,從少年的純真到艱難的接受背叛的現實,中間飽含對簡單樸素生活的濃厚懷舊之情。

由這本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漢斯·皮特爾·默蘭德執導影片《外出偷馬》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並將代表挪威角逐202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外出偷馬》採用倒敘和正序穿插進行的方式,向讀者講述了一位老人對人生過往的追憶和了悟。啟發我們正確面對生命中的傷害與意外,對“傷痛”進行理智思考。用“痛不痛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決定”這種積極樂觀的主觀理念和生活態度,破解內心桎梏,開始全新人生。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挪威作家佩爾·帕特森代表作《外出偷馬》

01、傷痛,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根刺,面對傷痛,接納傷痛,是人生的常態。

67歲的傳德,在妻子車禍離世和姐姐患癌去世之後,一個人來到挪威極東部森林中,打算一個人孤獨終老。在一個寒冷的夜裡,他被尋狗的鄰居驚醒。熟悉之後,他才發現,這位同樣孤獨的鄰居原來是15歲夏天遇到的好朋友約恩的弟弟拉爾斯,從而掀開一段塵封的往事。

五十多年前的時光,是傳德,約恩,拉爾斯,每個人心頭的傷疤。在過往的歲月裡,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逃避和緘默,然而外表的平靜無法掩飾內心的動盪與坍塌。在傷痛折磨之下,每個人都是“被困者”。傳德強忍心痛,把過往在心中回放梳理,最後完成與往事和解釋懷。

15歲的夏天,父親帶著少年傳德來到挪威和瑞典交界的森林小木屋中。在這裡,傳德認識了好朋友約恩。一天清晨,一件意外事件打破了平靜。約恩的弟弟拉爾斯不小心開槍走火,打死了雙胞胎兄弟奧得。約恩從此內疚不已,陷入深深自責,他悔恨自己貪玩,沒有盡到哥哥看護弟弟的責任,悔恨自己的粗心大意,沒有及時卸掉獵槍的子彈,他用自閉懲罰自己,傳德從此失去好朋友。

拉爾斯因內疚同樣陷入傷痛困境,他無法面對任何人。約恩在出海放逐悲傷期間,拉爾斯照管農場,細心收藏哥哥從各地寄回的明信片。但是當約恩歸來時,拉爾斯卻選擇了離開,來到森林中獨居。

傳德也面臨了傷痛的襲擊,在和父親度過一段歡樂時光後,父親留下一封短信和少得可憐的錢,拋下妻兒,不知所終。年少的傳德不得不擔負起養家的重擔,和母親相依為命。他對父親又愛又恨,愛的是父親教會他許多樸素的道理,恨的是父親和約恩母親的曖昧,對妻兒的背叛和無情。

傷痛,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根刺。小說中的每個人都有難以言說的痛苦。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要承擔屬於自己的痛楚與苦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生活,我們往往在被他人所傷之時,又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別人。面對傷痛,接納傷痛,才是人生的常態。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傳德對父親又愛又恨,傷痛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根刺

02、生而為人,應該直面傷痛,因為你無法選擇遭遇,只能選擇態度。

傳德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清晰憶起了父親說過的一句話:“痛不痛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決定”。他突然驚醒。女兒的到訪,更是催化了他的反思:一味地逃避,一味地自閉,帶來的並不是坦蕩和自由,而是對身邊人更大的傷害,是對自身生命的困頓和束縛。既然我們可以做傷痛的主人,為什麼還要去放縱它,畏懼它?為什麼不能去直面它,克服它?

67歲的傳德在拉爾斯身上看到了避世獨居生活的未來,一個人一條狗,與世隔絕,在厚厚的“繭”中,獨飲生命的苦酒。從二十歲到60多歲,強忍思念,與親人斷絕往來,40多年裡再也沒有見過母親和哥哥,彼此不知道是死是活。他內心愛著親人,但是事實上帶給親人的只是殘忍和無情。母親曾經為失去奧得傷心欲絕,但是最終連約恩、拉爾斯一併失去。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最大的傷害。

有一個詞語叫“及時止損”,但是遭遇傷痛時,我們往往在情緒迷亂中,忘記理智。當年父親的不辭而別成為傳德的傷疤,傳德的不辭而別,無意中又成為女兒的傷疤。所幸的是女兒沒有沉溺於哀傷,而是積極尋找父親,幫助父親打開心結,迴歸親情。傳德在重溫往事中,也終於徹悟:生而為人,應該直面傷痛,因為你無法選擇遭遇,只能選擇態度。生活可以打擊你,命運可以捉弄你,任何人都可以背叛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來,你可以自己決定。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痛不痛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決定

03、接納傷害,自我療愈,自我救贖,是每一個成年人必備的生活技能。

前一段時間,被沸沸揚揚的“博士後拒見生母,失聯二十年”的消息刷屏,暫且不論其中緣由誰是誰非,從雙方各執一詞,都以“受害者”自居的局面來看,顯然二十年的時光並未沖淡這個家庭裡的怨恨。父母和兒子都對曾經的傷害中耿耿於懷,直到今天,傷害依然在持續。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兩隻猴子同時肚子受了傷,其中一隻,每天見到人,都要把傷口揭開給人看,於是結了痂的傷口不斷被刺激,又成為新傷,反反覆覆,總也無法愈痊,最後發炎感染而死。另一隻猴子,咬著牙默默忍受疼痛,封閉起傷口,躲在無人處,安靜休息,努力吃食物喝水,保持體力。過了一段時間,傷口痊癒,又可以活蹦亂跳。

這兩隻猴子的表現,可以說代表著我們人類對於“傷口”的兩種態度,雖然第一種可以帶來他人的同情和關注,但是心理上的不斷強化,同時也加深了自我感知,使人久久沉溺於疼痛,無法自拔。第二種看起來消極,卻是自我療愈,自我強大最有效的途徑;

傷口逐漸痊癒的過程,也是心靈礪煉成長的過程。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傷口逐漸痊癒的過程,也是心靈礪煉成長的過程

有人說,傷害和挫折如同流感,有人經歷一次,獲得的是免疫力;有人卻因此而喪命。同樣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會發生不一樣的反應。周圍的朋友,有人經歷一次失敗的愛情,就再也不相信真愛,潦潦草草找個人湊合結婚,破罐子破摔;有的人經歷一次離職,就對職業生涯失去信心,在焦灼悲觀中高不成、低不就蹉跎人生。但是也有些人,無論失戀失業,遭遇命運的打擊之後,依然能保持初心,從失敗中總結人生經驗,厚積薄發,開始全新的感情和事業,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外出偷馬》:北歐冷峻文學,帶來走出傷痛,破解內心桎梏的秘訣

自我療愈,自我救贖,是每一個成年人必備的生活技能

如果你遭受傷痛,正處於迷茫之中,不妨讀一讀《外出偷馬》,在傳德的心路歷程中尋找啟發,請記得:接納傷害,自我療愈,自我救贖,是每一個成年人必備的生活技能。讓作者佩爾·佩特森最寶貴的人生經驗:“生活可以打擊你,命運可以捉弄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來,你可以自己決定”,成為你我戰勝傷痛,打破內心桎梏,走出困頓人生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