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重修族譜敘》譯註王博 譯註

《張氏重修族譜敘》譯註王博 譯註
《張氏重修族譜敘》譯註王博 譯註

^此為濮陽拿出來作為證據的資料

內容提要:本文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浙江山陰白魚潭《張氏重修族譜》前的序言,為明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致仕張以弘所撰。浙江山陰白魚潭張氏源自宋代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濮州鄄城(山東鄄城)人張詠。元代中葉人張梅叟開始修撰《白魚潭張氏族譜》,中間經歷了白魚潭張氏五世族張某,十世祖張珒等人的續修,張以弘致仕後再次加以重修。根據該序言和附詩可知白魚潭張氏族人認為張氏源於黃帝之子揮,本支張氏的鼻祖為漢安丘侯張說,始祖為宋代名臣張詠,開基祖為張詠玄孫張伯儀,明代成為山陰旺族。白魚潭張氏以禮法傳家,重視敦睦宗族,因此家族興旺。該譜是中國古代家譜的典範之作,有明崇禎張元淑纂修《山陰白魚潭張氏族譜》手抄本傳世,現藏於美國猶他家譜協會。

語曰:木本於根而枝葉茂,水本於源而浸潤廣。人之生也,有不本於祖者乎?張之受姓昉於軒轅之子,天下之張厥初無不本於一人耳。

古語說:“樹木根本鞏固才能枝繁葉茂,河流疏通源頭才能浸潤廣遠”。人的降生,有不根源於祖先血脈的嗎?張氏的受姓起始於黃帝軒轅氏的兒子(揮),全天下的張氏如果從源頭來考察無不出自這一人(揮)的血脈。

濮陽,吾祖之所自出。其族之別與留於鄄城者,奚翅數十百家,然其不可知而合者,勢遠而莫能相通也,勢吾末如之何,幸而可譜者本鄉之族耳。今吾一鄉之族屬眾多,尚數百人。而貧富不同,貴賤強弱相懸也。苟質之以祖,收之以宗,綴之譜,誰非吾之同氣乎?誰非吾之懿親乎?誰非吾之昭穆乎?

我的先祖(張詠)出自於濮陽郡的鄄城。原鄄城張氏家族包括張泳弟張詵一支和留居在鄄城的張氏宗族,(到如今已經發展到)何止數十上百家。然而我們這一支和鄄城這一支相互聯繫中斷,難以合譜聯宗。因為分離年代的久遠,居住在相隔遙遠的地方,(難以聯繫)這種情況也讓人無可奈何。幸虧居住在山陰白魚潭一帶的族人還可以記錄在族譜之中。今天,我們張氏居住在山陰白魚潭一帶的族人人口眾多,有數百口之多。但貧富不均,貴賤強弱相差比較懸殊。如果追述共同的祖宗,把他們團結在同一宗族之下,輯錄在同一譜牒之中,誰不是我的兄弟族人呢?誰不是我們的至親呢?誰不是我們祖先血脈傳承的子孫呢?

故譜微也,一取閱而盡。置水木本源於念慮之間,吾見夫秉彝良心恍然,悟而懼矣。計較論量之私何得不冰釋哉!蓋非惟富不侵貧,貴不凌賤,則雖強眾者亦將有所顧慮矣。夫何暴弱之,敢然此?譜系之法是古人慾以近且厚,而寓夫收族之道,固也。記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然自宗子之法廢而族無統也久矣。收族之道豈易言哉!抑不知君子之親其親,幾可以睦族者無不為之矣。矧可無位而化族者乎?睦族之道非一端。斯其譜也,固將使善者有所勸而為之;惡者有所懲而不敢肆。

原來的家譜內容有限,一拿出來很快就能看完。(先祖)將追本溯源的思想貫穿於其中,我看到祖宗遺訓時內心不由得一陣恍惚,當我領悟到其中奧秘的時候內心不由得感到驚懼。心中那些為了一己之私的計較考量怎麼能不冰釋瓦解呢?(祖先的教導)大概並不只是為了使富裕的人不侵犯貧窮的人,高貴的人不凌辱貧賤的人,還要約束那些恃強凌弱的人讓他們也有所顧慮。為什麼要強暴貧弱,你怎麼敢這樣做呢?作家族譜的原則在於古人希望族人之間能夠親近和仁厚,暗中寄託著宗族團結的道理,這就是(宗族)安定,穩固的根本。《禮記》上說:“愛其父母就必然會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必然會尊敬宗子,尊敬宗子就必然會團結族人。”然而自從宗法制和宗子制遭到破壞族人失去統一的倫理規範已經很久了。團結族人的規範豈是那麼容易講的!更何況(大多數人)不知道有德行的人親近自己的親人,凡是可以團結宗族的事情無不應該親力親為的道理。何況沒有地位而去教化族人,可能嗎?使族人團結和睦的道理本來就不是隻有一種。家族的譜牒原本就是要使那些為善的人得到勸勉、鼓勵;對那些作惡之人有所懲戒,使其不敢放肆。

是譜雖是一家之書而治之所攸寓,奚止一家之事哉!吾張氏當元中世梅叟隱君始譜以聯其族人,五世從祖重修於宣德初元,而相之者我先君潛庵府君也。是譜之修,已刐而三,文之纂輯錄亦再而三矣。弘治中曾孫以弘與弟以文、以憲、以時益取其舊而增廣之,欲使族人後昆有閱於譜而用其情,遇喜戚也而慶弔行焉,處貧富也而周卹行焉。以至敬讓及於老壯之人,慈愛興於稚弱之際,役相助也,力相藉也,難相拯而死相葬也,斯三者並行,殆見人無不睦之,天親無不收之,族人將誰為不善乎?夫然後而至治也,可幾矣!豈止用於睦族之道而自仁於其家哉!

這部家譜雖然只是一家一族的歷史,但其中寄託著先輩長久以來所總結的齊家治國的道理,哪裡還僅僅是一家一族的事呢?元代中葉我們張家有一位號“梅叟”的隱士開始用家譜凝聚族人,我的五世從祖在皇明宣德初年又對族譜進行了重修,我已故的父親大人潛菴先生將修譜事業繼續了下來,並對其進行了校訂。這部家譜經過再三校對,家譜內容的編纂整理也經過再三的斟酌。到了弘治年間,張家的後世子孫張以弘開始和他的弟弟以文、以憲、以時在其原來家譜的基礎上進行增補擴充,想要使族中的後輩通過閱讀此譜感受到祖輩們的良苦用心。遇到親戚有婚喪嫁娶的喜慶事就去慶賀或憑弔;自己家富裕了也能夠體恤賙濟同族的人,乃至使族中年老和精壯有為的人得到尊敬和禮讓,長期貧困衰弱的族人也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關愛,有了事情大家相互幫助,有了困難大家共同救助,有了亡沒大家一起來幫助處理後事。假如這三者都能得以實行,族人就沒有不團結和睦的了,血脈家族就沒有不能凝聚的道理,族人誰還會做不好的事情呢?然後家族就差不多達到古人所講的齊家聚族的境界了吧。哪裡僅只是用在團結同族之人呢,自己的家庭也會更加遵守禮法,從而更加興旺啊!

弘治辛酉年冬至,山陰縣尉公十一世孫前禮科都給事中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退修者以弘撰寫。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歲在辛酉,冬至,山陰縣尉公十一世孫從前領禮科都給事中銜江西布政司左參議職務引退休養的張以弘撰寫。

易菴公勇退林下,特取先世譜乘嗣修成編。以文與諸弟姪各為小詩以識於左

吾家本名族,受姓軒轅氏。

濮陽蕃本根,分合清有幾。

有斐乖崖公,勳名照青史。

斯人啟洪源,仙尉儲伾祉。

卜居故無常,乃在泮澤涘。

梅叟抗浮榮,豈曰備官使。

殷勤輯家乘,爰自忠定始。

我父中葉孫,韜光在桑梓。

載續舊典章,允協安丘旨。

相傳未百季,子姓逾千指。

伯兄早登庸,解組歸故里。

愈遠恐迷真,重修武前美。

引演須後昆,復始良有以。

宋忠定公十六世孫以文賦

易菴公勇於退居鄉間,特意取出前代譜牒,接續修成後編寫敘文,並讓眾弟侄們各寫詩篇記在後面。

張氏本是名門望族,從軒轅黃帝處得到了姓氏。

濮陽郡繁衍是本支張氏的源頭,經過分分合合不知發展為多少支。

文采斐然的始祖乖崖公,他功名輝煌光耀史策。

乖崖公為張氏開啟了寬廣源脈,謫仙般尉公為子孫奠定了盛大的福祉。

居住地的選擇變化無常,我們又遷到了山陰白魚潭安家。

梅叟抗拒塵世的浮華虛榮隱居,他怎會被官府差來使去。

他滿腔熱情去整修家譜,確定本支始自大宋名相忠定公。

我的父親是本支的中葉子孫,他在家鄉韜光養晦耕讀傳家。

他接過了續修家譜的使命,確實是符合張氏的家風啊!

從白魚潭張氏開基傳到現在不過百年,子孫後代就超過了千數。

我的大哥很早就考中進士,如今解下印綬辭官歸老田園。

年代愈遠,家族的世系或許會彌散,他決定重新修譜記錄祖先的美德懿行。

讓後代子孫知道並接續家族的傳統,發揚光大,讓家族有重現輝煌的根基。 宋忠定公(張詠)十六世孫以文賦寫

乘崖從矣典刑存,賴有曾孫演慶源。

兵後滄桑徒自改,世間宗法尚堪論。

謝庭育秀多蘭玉,竇武聯芳在一門。

譜牒幾枝猶散落,濮陽誰為問諸昆。

以時賦

乖崖公的後代家法長久的保持,幸虧有賢良子孫綿延其福澤。

戰亂之後的世事雖然多有變化,但人世間的宗法制度還可以探尋。

陳郡謝氏家教嚴整子孫多象蘭花美玉,扶風竇氏人才輩出光耀門楣。

張氏家族的幾支分家散落在天南海北,濮州張氏宗譜還需靠眾位子孫來考訂。

張以時賦寫

王博,男,漢族,1981年11月7日生,陝西藍田人,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學歷,歷史學碩士;中國古都學會會員,青陽書院特邀研究員。現為河北省清河中學歷史教師,歷史中心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方誌學、學術史,撰有專著《漢代絲綢之路》(陝西新華出版社)和《漢長安城的營建思想和功能疏散》、《從張湯-張安世家族看漢代統治思想的變遷》、《論錢謙益的史學思想》等學術論文1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