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解析:王羲之《喪亂帖》譯註


書法解析:王羲之《喪亂帖》譯註


王羲之《喪亂帖》

原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①,先墓再離荼毒②。追惟酷 甚③,號慕摧絕④,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 復,未獲奔馳⑤。哀毒益深⑥,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 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註釋: ①喪亂之極:應指西晉永嘉之亂。西晉末年,由於 八王爭權,相互殘殺,摧毀了西晉統治的基礎。北方几 個少數民族乘機進入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四月,前 趙石勒破晉軍主力,殺晉王公以下十餘萬人。王羲之 的族伯太尉王衍也被俘殺。六月,劉聰將王彌、劉曜攻 陷洛陽,俘懷帝、殺官吏士民等三萬餘人。同時,晉人 陵墓也被挖掘、破壞。此次的陵墓被毀,應該就是初 “罹荼毒”。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永嘉之亂”,俗稱“喪 亂”。

②先墓再離(罹)荼毒:先墓,王羲之的祖籍琅玡 (今山東臨沂)有王氏先祖墓葬,其祖輩王烈以上先祖 都埋葬其中。但西晉時,王羲之曾祖王祥官至太保,他 和他的一個兒子王芳死後葬於洛陽,墳墓就在洛陽北 部邙山的西端(西芒),可見洛陽和琅玡兩地均有王氏 墓地。王羲之《喪亂帖》中“先墓”究竟所指哪個?王羲 之和他的兒子王操之都有《舊京帖》傳世,其中明確寫 有“舊京先墓毀動”等語。“舊京”即指西晉京都洛陽,可 見帖中先墓即洛陽之先祖墓葬。

“離”字古通“罹”字,意為遭遇。“荼毒”,荼為苦菜, 毒指毒蟲。“荼毒”有毒害、兇狠等義。“先墓再離茶毒”, 意為先祖墓葬再次受到摧殘。據歷史記載,先祖陵墓 再次受到災禍的情況不止一次,帖中所指為哪次,需要 結合有關情況進行判斷。

③追惟酷甚:追,追憶;酷,原指酒味濃烈,此處指 殘酷、暴烈。

④號慕摧絕:號,呼叫、號啕;慕,《禮記· 檀弓》:“其往也如慕。”這是孔子稱讚衛國送 葬情況的話語,意為“小兒隨母啼呼”。王羲 之當時只有九歲,他借這個典故來形容自己 在當時極度恐懼、慌亂的環境中絕望的心理 狀態。摧,折斷、沮挫;絕,斷絕、極度。

⑤雖即修復,未獲奔馳:這句話提供了 一些可供研究的條件,一是先墓再毀之後立 即得到修復;二是他自己有可能前去參加修 墓而未能成行,加重了遺憾之感。王氏先墓 毀、修情況已無法考稽,只能以皇陵的毀修 情況加以比照。

有人認為信中所指先墓的毀、修在永和 十二年。細析記載,有些條件符合,有些尚 有疑問。如永和十二年桓溫收復洛陽,曾經 修、謁晉陵,羲之也有“奔馳”的條件。但當 時並無“再罹”,即再次毀壞陵墓的記載。永 和八年有毀陵的記載,也曾企圖派王惠去 修,但當時洛陽被叛軍上官恩佔領,可能未 能修成,故只雲“衛陵”。永和九年七月又陵毀,八月修 復,符合“雖即修復”條件,但與十月十七日才寫《舊京 帖》時間上不夠緊湊。比較起來,永和七年可能性最 大,也最合情理。永和七年九月陵毀,隨即派太常趙拔 前去修陵,十月十七日羲之寫信,時間上也比較合適。 再說,永和七年是王羲之成年以後首次聽到陵墓毀、修 的消息,聯想到少年時代“喪亂”情況的記憶,比較自 然。如指永和十二年,陵墓已經經過永和七、八、九年 等多次“罹難”,情況可能就不如初次聽到時那樣激動 了。東晉初年,也曾有毀陵記載,那時羲之尚在少年, 不可能“奔馳”,根據這些情況分析,我以為寫此信的時 間以永和七年的可能性最大。

⑥哀毒益深:毒,此處可解為強烈、痛苦。“益”,或 釋為“蓋”。二字詞義、字形皆相近似,故有人釋“益”, 有人釋“蓋”。現用“益”字,取其“更加”之意。

譯文: 羲之叩頭再拜!喪痛、混亂已到了極限,祖先的墳 墓再次遭到狠毒的毀壞。回想當時的情境,惟有極殘 酷、極暴虐的記憶。那時我(依偎在母親身邊)嚎啕大 哭,撕心裂肺,痛苦到了極點。真是無可奈何、無可奈 何!(毀壞的墳墓)雖然已經得到修復,我自己因為未能 前去參加修復工作,而更增加了痛苦和遺憾。真是奈 何不得、奈何不得!我面對信紙,感到喉嚨哽咽,不知 說些什麼、怎樣說才好!王羲之頓首再拜,頓首再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