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點擊‘關注’,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論家長裡短,看人生百態!”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01

你的家與父母的家同在一個小區;

你的家與父母的家僅隔一條馬路;

你的家與父母的家只需開車半小時;

你的家與父母的家就在同一個城市……

人到中年,你以為,為人子女,只需把父母的家安放在身邊,就可以放心了?

你錯了。

即便你與父母只隔一條馬路,一個紅路燈,一個轉角,那也是生與死的距離。

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是駭人聽聞別人家的故事。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就在不久前,蕪湖鷹都花苑小區內,一對老夫妻雙雙死亡多日後,才被聞到異味的鄰居發現。

老夫妻生前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有著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

老爺子是重點中學的老師,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奶奶是小學老師,身體不太好。

他們的長子,就住在馬路對面的小區裡,但平日都是老夫妻相互照顧。

事後經過警方調查發現:事發時,老奶奶因為突發疾病倒在客廳身亡,而老爺爺因患老年痴呆無人照料,也不幸離世。

即便生前桃李滿天下,膝下有三個孩子。但面對衰老和死亡,曾經的體面與尊嚴都不值一提。

當跨過生與死的那條長河,他們才明白:原來這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僅隔一條馬路也很難見到子女。

這世上還有一種悲劇,叫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河南鄭州有個老人被發現死在家中。

經法醫鑑定,老人已去世大概一個月。

鄰居說,老人長期獨居,半個月前老人的獨子曾來看望。但因沒帶鑰匙,以為老人外出,未能進家門。

此前,甘肅省雜技團家屬院內還發生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

一位75歲的獨居老人被人發現時已在家中死亡。可讓人無奈的是,他的子女始終聯繫不上。

老人的遺體只好停放在殯儀館,經過多方尋找還在報紙上刊登了公告,但都沒有結果……

養兒防老,膝下承歡,兒孫滿堂……

這樣的天倫之樂,什麼時候成為了我們父母的奢侈品。

我們每天要打數十個電話,卻沒有一個是打給父母的;

我們每天要發無數條微信,卻沒有一條是發給父母的;

我們每天要見形形色色的人,卻沒有一次是留給父母的;

我們每天要做一日三餐,卻沒有一頓是做給父母的。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涼,不過是從小護你長大,老來無子可依。

他們不願給兒女添一絲煩惱,最終,卻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02

而這樣的悲涼還在發生,就在你我身邊。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

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區內81歲獨居老人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時,留在家中遺書上的一句話。

這位生前有兒有女的老太太,7年前獨自一人搬到這個小區。

垂老暮年,疾病纏身,她預感到自己將要離開,在今年中秋節當晚寫下了這封遺書。

她以為自己如遇不幸,第二天就會有人發現。殊不知,等人發現時,已是兩個月後。

而發現者,不是她生養的子女,而是離她最近的鄰居。

兒女繞膝,生前卻無人問津;遺書落地,死後卻無人閱及。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週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

而這其中,也許就有我與你的父母。

這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一次次對為人子女的警醒。

前幾天,微博上一條暖心的熱搜,惹哭了很多人。

河南一位107歲的老太太,在鄰居的帶領下去參加婚禮。

看到婚禮的飯桌上放著喜糖,她自己沒捨得吃,拿了幾個放進口袋裡。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回家後,她顫巍巍地從口袋裡掏出那些喜糖,遞給自己已經84歲的女兒。

女兒接過糖後,臉上的笑容,像個孩子一樣,比糖還甜。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即使年紀再大,在父母眼裡,我們始終是個孩子,有好吃的總會捎上給自己。

是啊,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老舍也曾說過一段話: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有點孩子氣。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那種安定就是,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你卻知道自己始終有退路,有牽掛,有人在愛著你。

歌手劉和剛,曾說過一件令自心酸的經歷。

成名後,他把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父母接到北京同住。

一個週末,他牽著媽媽的手,陪她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

當有人向他們母子寒暄問好的時候,母親快速地掙脫開劉和剛的手,往後藏了藏身子。

劉和剛詫異地問他媽媽怎麼了,老人不好意思地回答說:

“這麼多人都認識你,俺怕給你丟人。”

母親的這句話讓劉和剛瞬間鼻子一酸,趕忙握緊了她的手。

不知從何時起,曾經雷厲風行的父母,在你面前突然矮了半截。

他們變得懂事,變得害怕給你添麻煩,害怕惹你生氣,開始看你的臉色行事。

但許多為人子女的你,卻把這種懂事,理解成了理所應當。

演員高亞麟在一檔綜藝節目裡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道牆。父母走了,我們就要直面死亡。

深以為然。

只有當父母去世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自己和死神的距離有多近。

父母在時,察覺不到生命的寶貴。父母走後,才會意識到人生的短暫。

父母總是老得太快,而我們卻懂得太遲。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父母最妥帖的尊嚴在生命的終點

03

曾看過一句話:這人間最妥帖的尊嚴,體現在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我們大哭一聲來到這世上,被呵護,被珍視,被安放。

往後餘生,哪怕動盪不安,媽媽的手都沒有放過,爸爸的肩都沒有累過。

我們蹣跚一路從幼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從中年到晚年。

只要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一個叫家的地方。

我們被照顧、被呵護、被善待。

過往經年,哪怕委屈受累,傷痕累累,被天下所有人唾棄。但在父母眼裡,我們依然是水中月鏡中花,浩瀚星空裡最亮的那顆星。

世間諸多悲哀,歸根結底不過是,初生時如螻蟻,垂老時如草芥。

而我們很多時候,卻親手把父母置於此地。

作家戈舟在《我在這世上太孤獨——空巢老人調查》一文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對老夫妻,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都在研究所工作,家境環境優渥。

生了兩個兒子,兒子們都很優秀:一個畢業於北大,一個畢業於人大。

畢業後,兩個兒子都定居在了北京。經過多年的奮鬥,成家立業,在北京都買了150平米的大房子。

功德圓滿的老夫婦,本想著終於可以結伴出行,環遊世界了。

但老爺爺卻突發疾病,住進醫院治療,老太太因為照顧老伴而累倒,幸好被鄰居發現才撿回一條命。

此後,兩夫妻只能終日相伴,鬱鬱寡歡。

兒子們聽聞後,除了隔段時間請幾天假回來看看,又很快趕回了北京。病床上的老兩口,只能相互打氣,彼此攙扶。

老爺爺出院後,兒子們都不曾主動提出“到我家來住”。老兩口也為了不打擾兒子們的私生活,只能花錢僱保姆。

但接二連三請了好幾個,都因為照顧不周而被辭退。

面對疾病和死亡,老兩口最終做了個生死之約:如果一個人先走,另一個人一定想盡辦法緊隨其後。

這是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能給彼此留下的最後一點尊嚴。

有知識有文化有子女者,尚且如此;沒知識沒文化沒子女者,只會更難。

2007年,日本各級政府就出臺了上門探視老人的規定。

工作人員定期上門給老人體檢,然後將老人的情況通知給其在遠方的子女。

但很多老人不喜歡與人接觸,甚至拒絕定期探視。對此,日本政府想出了“水量監測法”的辦法,通過檢查獨居老人的日常用水量,來判斷他們的生活情況。

用水量監測實施後,名古屋市在2013年及時發現了40多名在家突發急症或突然死亡的獨居老人,將獨居老人死亡一週後才被發現的事故數量減少了30%。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父母都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通知我們“他們已經死亡”或者“他們即將死亡”的時候。

是何其的不幸與何其的悲哀。

作家夏七夕在《後來的我們都哭了》中寫道: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類。”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的愛是為了別離。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

趁一切還來得及,珍惜每一次和父母的相聚。

別吝嗇時間,別空留遺憾,別忘了: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有人在痴痴地等著你!

你的一個電話,一次探望,也許就能避免他們的一次意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