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條改變世界的魚》

這條神奇的魚是鱈魚,確切的說是大西洋鱈,作者通過描述鱈魚的興盛消亡,折射出歐洲和美洲的歷史進程,同時引發對複雜海洋生態的深度思考。

首先,鱈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魚?

  • 【魚的特性】:易於存活;生殖力旺盛;抵禦寒冷和疾病的能力極強;不挑食什麼都吃。
讀書《一條改變世界的魚》

  • 【魚肉價值】:鱈魚全是都是寶!

鱈魚肉幾乎不帶油脂而蛋白質的含量卻高達18%,比一般魚肉高出許多;

當鱈魚被曬成魚乾時蛋白質達到80%;

魚鰾可以提煉魚膠,用於製作工業澄清劑或膠水;

魚子也能食用,生吃、煙燻都可以;

魚肚、內臟和魚肝,魚肝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鱈魚皮則既可以食用,也可以風乾製成皮革。

  • 【社會地位】:除了正常出售可帶來的經濟價值外,在特定人群中,鱈魚位置非比尋常:

①、【跟宗教的關係】 —— 中世紀歐洲的齋戒日(包括了每週的星期五和大齋節,還包括了宗教日曆上所有特別加註的日子,一年中就有大半年是禁肉日)不得性交和吃肉,守齋日就變成了吃醃鱈魚乾的日子,鱈魚也幾乎成了宗教的象徵。

②、【跟探險家的關係】 —— 16世紀初的淘金熱,探險家都揹著營養豐富的鱈魚乾,出發去南美找黃金。

③、【跟奴隸的關係】 —— 17世紀製糖業都適用奴隸來節省人力成本,為了在熱帶的豔陽下持續工作,奴隸需要大量的鹽和蛋白質,比醃牛肉便宜的醃鱈魚成了很好的選擇。

其次,一起看看因鱈魚聞名的“紐芬蘭漁場”的興衰。

  • 紐芬蘭漁場, 1534年,由西歐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在尋找西北航道時意外發現。
  • 位於加拿大境內,位於紐芬蘭島沿岸,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交匯形成,盛產鱈魚,有著“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與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秘魯漁場”齊名。
  • 傳統的捕魚方式是由較大的漁船運載數只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每隻小船上有兩到三名漁民。他們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當小船滿載後便駛向大船,卸下艙中的收穫,然後再繼續撒網。一隻小船每天往返兩三次。
  •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了紐芬蘭灣,夜以繼日地作業,使漁場遭遇滅頂之災;加上寬大的漁輪上配備了現代化的冷凍技術,一條龍式的作業方式能把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
  • 1949年,正當鱈魚快要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紐芬蘭加入了加拿大聯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
  • 1977年加拿大政府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佈了200海里領海權,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紐芬蘭漁場之外;但是鱈魚帶來的財富實在太誘人,加拿大政府開始不遺餘力地支持本國的漁業公司。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業集團採用現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電子、聲納技術,讓殘存的鱈魚無處可逃,並且將這一海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殆盡。
  •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達了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近4萬漁民失業,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億加元的補償計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
  • 然而,直到2003年———禁漁令實施了11年後,紐芬蘭水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盡的鱈魚,如今卻是蹤影難覓,加拿大漁業部只得宣佈:徹底關閉紐芬蘭漁場。

再次,鱈魚走了,海洋生態如何重建?

人類習慣將自然和生物進化獨立於自身活動之外,但人類也是其中的一個變量,如果人類成為兇殘的捕食者,那也是演化的結果,當鱈魚被人類捕殺而無法存活時,其他更適應的物種將取代它們的生態地位,人類可能再也等不到鱈魚歸來了……

人類有人類的計劃,大自然已另有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