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全媒體記者 趙明祿

直播南陽訊 4月4日,全國默哀日,四海同悼,寰宇同悲。10時整,南陽街頭,國旗為英烈和同胞而降,防空警報鳴響,行進的汽車、火車停駛並鳴笛;廣場、街頭,人們停下腳步在警報鳴笛聲中,低頭默哀……一個個南陽人用這種方式,向疫情中犧牲的英烈致敬,願疫情中逝世的同胞安息。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之漫漫,總有離人,生之漫漫,總有故人。他們從未離開,只是換一個地方,活在了我們的心裡。

豈曰無碑,山河為碑; 何用留名,人心即名。願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在這個舉國同悼的日子,還有不少讀者打電話給記者,述說他們對自己逝去親人的思念,用文字的方式來祭奠先人。市志願者協會會長譚浩向逝去的父母深情傾訴;南陽市16小學學生張科宇懷念那個把自己舉高高的爺爺;讀者王玉悼念70多年前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暗殺的三舅;讀者齊川紅用一首七律紀念恩師樊巧英……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者譚浩: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

去年四月,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哭,我知道這個時候,主理一切事務,自己不能亂了陣腳。去年八月,娘突然離世,我沒有哭,兩個弟弟都不在家,隔壁三伯在此前一天去世,家族陷於忙亂之中,我只能少說話,不去觸動內心的敏感點,把一堆事情處理好。

大年初一,還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給本村所有的長輩去拜個年。父母經常告訴我:咱們家是從窮處過來的,近鄰好友一直都在幫咱們,都去拜個年,感謝感謝人家。這些年,我們拜年就沒有了本家外家,我們村也跟其他地方有了不同,拜年拜全村。

這段時間最怕談起父母的話題,一說,一聽,鼻子就酸酸的,五十多的老男人老想哭,老羨慕人家父母健在,有老人呵護。

下班回來看著空落落的沙發,空落落的院子,真的感受到了那句話:"一個人無論在多大年齡上沒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

娘常說:"有空多讀書,沒事常行善。"父母走了,這句話不能忘。年前的寒冬送溫暖,我和我的夥伴們去看望了300多個家庭;抗擊新冠病毒,我又帶領志願者協會的戰友們去慰問一線醫護人員,慰問防控點逆風飛翔的"將士",為疫情期間困難家庭送去米麵油菜,把大家捐助的幾十萬元的物資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裡……我一次次被他們的付出感動,淚水悄悄溼了雙眼。

疫情得控,開禁的第一天,我騎上車子,回了老家,把屋裡院裡打掃乾淨,去了父母墳前,跟老人說:"伯、娘,兒子想你們了。"沒有人看到我淚流滿面。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者張科宇:"爺爺,我想您了"

時間好快啊!爺爺,不知不覺,您已經離開我們11年了!您在天堂還好嗎?

  爺爺,我想您了。您在世時,對我特別寵愛,真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閒不住的您老是忙裡忙外,丟下耙兒弄掃帚。您起早貪黑地上地裡幹活,一回到家,就趕緊抱我親我,滿心歡喜地陪著我。您經常把我舉高高,讓我騎在您脖子上,拉著我的小手,輕搖著歡快的節拍,哼著我百聽不厭的歌兒。吃飯的時候,先緊著我吃好吃飽。睡覺前,先哄我進入甜蜜夢鄉,您才放心入眠。您不肯亂花一毛錢,可給我買禮物,從不計較,一定要選最好的。

爺爺,我想您了。您有一副熱心腸,當看到別人需要時,您總是積極地"搭把手"。且不說咱村子,即便是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都說您人好。爺爺,我要傳承您的美德,做好自己幫助他人。

爺爺,我想您了。想您時,我時常仰望星空,看夜空中最亮的星,我覺得那就是您關愛我的眼睛。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者張力曼:"爸爸,您要是還健在該多好"

彷彿還在昨天,彷彿還在身邊,每每懷想往昔,一切歷歷在目。一轉眼,卻已全然不見!爸爸,您突然離去,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大的悲痛,多麼沉重的打擊啊!更讓人痛苦不堪近乎崩潰的是,這幾年,姑姑和姐姐竟然也隨你而去!

  爸爸,您要是還健在多好啊!您是咱家的靠山,咱家的頂樑柱,咱家的主心骨。您不在了,就像天塌下來了!我們孤兒寡母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好多話,不能同您講了;好多想法,無法與您交流了;還有好多事情,徵求不了您的意見了......"咋說走就走呢?"您走不久,媽媽時常自言自語,碎碎念,"唉!咋明明就少了一個人,可偏偏像少了很多人呢?!"很多事情,就怕靜下心來,慢慢品細細想。您在的時候,總以為你不愛我們,再也看不見您以後,才感知您的關懷您那深沉的愛。您在的時候,總認為您的話也沒有啥,您不在以後,才驀地覺得您的教導多麼有道理。您在的時候,無法理解您的某些言行舉止,您離開以後,才一下子恍然大悟。

  爸爸,我們都愛您!疫情過去,我們再一起到您墳前看您。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者郭玉:三舅,您知道嗎?

三舅,您可知道,每年清明,我的母親和家人都要為您點起長明燈,這已堅持了70多年,現在我媽媽已90歲了,作為查家那輩人目前唯一的倖存者,那個當年曾在開封解放初期,代表受害者家屬在市人民會場的萬人大會上,控訴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學生運動,殺害革命烈士罪行的小女孩,受你感染,也走上了革命道路,並嫁給一位南下幹部,養育了4個孩子,常常給孩子們講起您的故事,吩咐孩子們都要向您學習。現在,這四個孩子個個都是共產黨員。前些天,媽媽帶領我們整理您的生平事蹟,她說要讓子孫們也都記著您,讓子孫們都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得有多不容易。您走時太年輕了,雖然沒有子嗣,但您的信仰後繼有人,您永遠活在世人心中。知道嗎?您就是我的三舅。

我的三舅查祿鑫是河南大學學運三烈士之一。曾在河南大學預科班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員。1947年在席捲全國的"六·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學生運動中,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秘密殺害,犧牲時年僅21歲。新中國成立後,被中國共產黨追認為革命烈士。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者齊川紅 :悼念樊巧英老師

未曾上座敬金樽,

驚痛恩師離世塵。

孤影沉吟常掛念,

同窗相遇每談詢。

疏才愧予辜教誨,

多病憐君累弱身。

只信天長隨可見,

而今灑淚祭詩文。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3月27日,《南陽晚報》以《用文字寄託思念》為題,報道了今年這個清明節,推出"清明祭憶——我最想對您說的那句話"專欄,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反響。3月 30日開始,該欄目連續推出《清明祭憶》系列報道五組,人們念親恩、感師情、懷友情、憶英雄的真情實感打動了無數人,有不少讀者打電話向記者述說他們看了這組報道後對生命的感悟。清明節正是給了我們感悟生命價值的機會,把逝者人性中最閃光的部分繼承和發揚下去,這也是我們在清明節前推出《清明祭憶》系列報道的初衷。

在追思中感悟生命,於感恩中傳承責任。清明過去,陽光和煦,時間帶走的年歲是冬天,它們不會遺失,留下的人帶著這些記憶會走得更遠,更幸福。


初審:周若愚

終審:柏伴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