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曾國藩的善與惡,太平天國的正與邪

說起曾國藩,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一位聖賢了,歷史上說有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不只是追捧還是嘲諷。

總之他的功績是記錄史冊的,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滿清最後的中興之臣(如果算得上中興的話),封建時代最後一尊偶像。

當時平定太平軍,打破金陵後,傭兵二十萬,勢力範圍佔據半壁江山,一呼百應,看似可以順水推舟,黃袍加身恢復漢人江山。

但是曾國藩嚴詞拒絕了眾人的勸進之意,非常忠誠恪守為臣之道,自發解散湘軍。

說他是愚忠也好,看得深遠也好,終究是得到了拜相封侯的榮華富貴,得以從權利漩渦中全身而退,實屬難得,尤其是在那個滿清始終不信任漢人的朝代。

還有他也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並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安排建造現代輪船和槍炮,開啟洋務運動的序幕,安排留學生遠赴歐美,後來成為舊中國第一批科學的火種。


也聊聊曾國藩的善與惡,太平天國的正與邪


但是曾國藩值得吐槽的點也不少:

一是殺戮過重,抓到太平軍剝皮挖眼凌遲,殘忍至極,場面不忍直視,跟之前飽讀詩書的士人君子判若兩人;

二是殺降,背信棄義殺死太平軍降將,最遭受非議的就是殺死投降的忠王李秀成。

他的學生李鴻章更是把殺降這件事幹得心安理得,毫無心理包袱,殺死蘇州投降的數萬手無寸鐵的太平軍將士,這一事件就是電影《投名狀》龐青雲蘇州殺降的原型。

曾國藩後來還致信表示認可和贊同,實在是讓人寒心!

第三,如果說前面兩件事只是讓世人恐懼的話,第三件事就是留下千古罵名買了。天津教案,滿清用漢人的原則就是輕易不用人,好用就用到報廢。

臨危受命,曾國藩彼時已經單眼失明,另一隻眼昏花,老邁病重,多次請求告老還鄉不得,只得硬著頭皮上了,明知此次前去很可能晚節不保,一世英名盡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誰叫你想當中興之臣呢?


現在評價曾國藩無非兩類觀點,一是極力追捧神話,聖賢名臣,晚清一人云雲;還有一類罵他是劊子手,屠夫,賣國賊等。其實都是一樣的偏見和偏激,很大程度受影視劇的影響。

歷史人物從來都是都是立體的,他們也是普通人成長起來的,有人性的弱點,有貪戀有私慾,不同的是還懷揣著理想和良知前行,不忘初心,最終功成名就,需要後人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也聊聊曾國藩的善與惡,太平天國的正與邪


提到曾國藩,順便說說太平軍,之前在文章寫道歌頌太平天國運動就遭到鋪天蓋地的抨擊,說他們是邪教,是反人類的。戰爭一定會死人,革命就會有犧牲,這場運動確實造成了千萬人的死亡,損失不可估量。

為自由為理想浴血奮戰,並且能夠號召百萬人跟隨赴湯蹈火,是正還是邪,如何敢這般武斷評判呢?

如果他們不是內訌,最後或許很可能贏下戰爭,成為歷史的書寫者,成為正義標準的制定者,開闢一個新世界,很有可能避免中國百年的分裂動亂和屈辱,以及這期間因戰亂而留下的無數亡靈和白骨,那麼這筆賬又該如何算呢?


也聊聊曾國藩的善與惡,太平天國的正與邪


讀史使人明智,如果一直懷著偏激和偏見,讀書何用?

在二維平面看歷史,非善即惡,非正即反。

歷史從來都是四維的,離開空間和時間的座標無從談起。


(歡迎關注公號“國學國潮”,最犀利最洞察的歷史,最新的國潮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