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監管底線在哪?易會滿給出四條“鐵律”

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對於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層始終保持毫不姑息的態度。5月11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進一步強調加大上市公司監管力度,指出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必須堅守“不披露虛假信息、不從事內幕交易、不操縱股票價格、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四條底線。

上市公司監管底線在哪?易會滿給出四條“鐵律”

01

強化監管

對於A股市場而言,給投資者一個真實、透明、合規的上市公司,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根本手段。證監會一直秉持強化監管、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理念。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則是上市公司監管的首要目標。在會上,易會滿給出上市公司監管的四條底線。

易會滿強調,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必須牢牢守住“四條底線”:一是不披露虛假信息,二是不從事內幕交易,三是不操縱股票價格,四是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易會滿進一步表示,對照這“四條底線”,上市公司要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對於問題嚴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證監會將綜合運用監管措施、行政處罰、市場禁入、刑事移送等手段,追究公司特別是大股東、上市公司董監高、實控人的責任。

“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必須加大,不能削弱。”提及上市公司監管,易會滿如此表示。易會滿指出,監管的重點在於公司治理,包含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通過公司治理的強化,促進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要通過持續監管、精準監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督促上市公司和大股東講真話、做真賬,提倡真和實,不搞虛和假,拒絕蒙和騙,不做違法違規之事。

實際上,對於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規行為,證監會一直保持從不姑息的態度。根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證監會已對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立案28家次,其中涉及資金佔用13家次、違規擔保12家次。

上市公司監管底線在哪?易會滿給出四條“鐵律”

加大違法懲處力度無疑是監管中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在會上,易會滿強調,提高違規成本是核心舉措。積極推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修改和相關司法解釋制定,創新執法手段,研究優化公開譴責、代位訴訟、有獎舉報等制度機制,加大懲戒力度,增強監管震懾力,讓做壞事的人必須付出代價,讓心存僥倖的人及時收手。

易會滿指出,實施分類監管是基本方法。要堅持管少管精才能管好的原則,區分情況、突出重點、精準監管。對持續規範經營的優質上市公司要在融資、併購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提升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亂象頻出的問題公司和風險公司要重點聚焦、嚴格監管,做到“抓兩頭、帶中間”。

此外,易會滿強調要實現監管關口前移。 “要進一步完善‘三點一線’的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機制,促進行政監管與自律監管、日常監管與稽查處罰、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的有效銜接,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機制,實現監管關口前移。”易會滿如此表示。

02

創新退市方式

近年來,證監會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對於重大違法、觸及退市紅線的上市公司採取絕不容忍的態度。

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易會滿表示,要探索創新退市方式,實現多種形式的退市渠道。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觸及退市標準的企業堅決退市、一退到底,促進“殭屍企業”“空殼公司”及時出清。

把好出口關的同時,對於市場入口關監管層也毫不放鬆。易會滿強調,保薦承銷、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要歸位盡責,切實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嚴格履行核查驗證、專業把關等法定職責,督促上市公司規範運作、真實披露。對於執業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甚至與上市公司等相關主體串通違規的,實行一案雙查,決不姑息。

上市公司監管底線在哪?易會滿給出四條“鐵律”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根本舉措。易會滿指出要堅持增量和存量並重,把好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以增量帶動存量,實現市場化優勝劣汰,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易會滿表示,借鑑成熟市場經驗,在把好入口、引入優質公司的同時,拓寬出口、分類施策,平穩化解存量風險。實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注重發揮各方協同效應,力爭用幾年的時間,使存量上市公司質量有較大提升。發揮好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完善併購重組、破產重整等機制,支持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為上市公司提質增效注入“新鮮血液”。

03

優化完善基礎制度建設

關鍵制度創新是促進資本市場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易會滿在會上指出,適度優化分拆上市等一系列制度。

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及如何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易會滿指出以關鍵制度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度優化再融資、併購重組、減持、分拆上市等一系列制度,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進一步提高資本形成效率,助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易會滿在會上如此表示。

另外,易會滿還提到,繼續保持IPO常態化,堅持競爭中性,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業,只唯優劣,切實做到好中選優。易會滿稱,“推動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平穩起步,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註冊制,提高審核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增強發行上市標準的包容性和政策的可預期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同時統籌推進相關上市板塊的改革,暢通多層次資本市場機制,吸引更多各行各業的優質企業上市。”

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這個功能主要是通過上市公司質量來體現的。資本市場是連接實體和資本、連接融資方和投資方的紐帶,而上市公司質量是支撐這個市場的支柱和基石,是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微觀基礎。易會滿表示,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好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質量內涵豐富,包括經營效益、會計基礎、治理能力和信息真實等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離不開上市公司、監管者、投資者及市場各參與主體的同心同向、眾智眾力。

實際上,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質量持續提升,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4月末,境內上市公司共3627家,總市值約60萬億元,均居世界前列。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行業大類,佔國內500強企業的七成以上。2018年,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相當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8%,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劉鶴:我們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人民日報:中國不會屈服於任何極限施壓

奔馳被約談,新車交易亂象何時終結

上市首日股價大跌,Uber重現亞馬遜式IP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