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高平市野川鎮激活“四塊地”推動鄉村振興紀實

一排排現代化商住小樓,一棟棟排列整齊的大棚,一棵棵花開正豔的梨樹、杏樹……走進高平市野川鎮,能夠時時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特色小鎮。鎮區梧豐小區是野川鎮圪臺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村民安晚才家住在6號樓,家中煤氣、暖氣、自來水一應俱全。“住上單元樓,鎮上能就業,環境如花園……村民現在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和城裡人沒有什麼區別。”安晚才感慨地說。

這一切的變化,源於該鎮實施的“四塊地”改革,通過盤活林地、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承包地,激發了鄉村振興活力,推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野川鎮先後成立了10餘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其中圪臺紅種養合作社、溝南村澤源種植合作社和豐田農業種植合作社,租賃村民土地5000多畝,種植小雜糧以及中藥材、油菜、油葵、旱瓜等,經濟效益較上年提高了30%。唐家山村針對村民外出增多、土地撂荒嚴重的情況,成立了鑫潤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200餘畝種植“玉露香”梨,同時發展林下紅薯種植,經濟效益可觀,比傳統種植收益增加了60%。

森林資源是發展旅遊的先決條件。野川鎮集體林地資源豐富,尤其是圪台山,自然風光秀美、林木茂盛、空氣清新、山體落差大,是山地自行車運動的天然好去處。為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資源,鎮黨委政府精心打造了多個山地自行車賽道及觀光騎遊圈,建成了不同級別的山地騎行賽道。

在盤活農村宅基地方面,野川鎮同樣下足了很大功夫。針對參差不齊、亂搭亂建、狹窄擁堵的北大街,鎮區大野川村進行了徹底改造,建起了6層商住樓,並通過一比一置換的方式,使村民們不僅擁有了街面房,還分到了單元房;同時村兩委還將剩餘的房屋對外出售,增加村集體收入。

圪臺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10個自然村各具特色,但隨著時代變遷,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越來越多,小山村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和活力。為了徹底改變這種面貌,鎮裡對圪臺村的10個自然莊實施整體搬遷,並根據各自然村不同的景觀特點,規劃建設民食民宿、人民公社、文化藝術、綠色時尚運動、養生、田園、抗戰等文化主題村,分別再現不同風格的生活場景及鄉愁功能,真正讓遊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思路。目前,該鎮根據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在鎮區大野川村,完成了圪臺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和溝南、李莊、大西社圪套自然村的採煤沉陷區治理整村搬遷安置區建設,同時對整村搬遷後的房屋全部進行了拆除,為推動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儲備建設用地。

“四塊地”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農民本身。目前,鎮區乾淨整潔、環境優美,原有的舊房屋全部進行了拆除改造,一些老舊村莊變身旅遊景點,1908名村民喜遷新居,鎮區人口也由原先的4000餘人發展到近萬人,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春暖花開。在韓家莊村果樹基地裡,村民們正忙著給梨樹修剪枝丫,為金秋的豐收打好基礎。據介紹,該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80多畝的杏、桃、蘋果、桑葚等水果,尤其是“玉露香”梨,更是受到周邊群眾的喜愛,每年收穫季節都會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採摘,僅此一項收入就達30萬元。同時,村裡多家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的農家樂,也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騎遊線路沿著雲霧繚繞的圪台山、正松山順勢而行,風光美不勝收。”一位騎手在參加完野川鎮第三屆全國山地自行車大賽後深有感觸地說。鎮黨委書記馮秀梅介紹,連續舉辦的三屆全國山地自行車大賽和我省距離最長的越野跑挑戰賽,吸引了國內外一流選手參加,極大地提高了野川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農家樂的興起和休閒旅遊、果品採摘的發展,推動了農民增收,為打造“運動小鎮”奠定了基礎。

家鄉的喜人變化,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迴歸家園。32歲的牛俊傑是野川鎮圪臺村人,看到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他回鄉自主創業,承包了200畝老黃梨果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力爭讓更多的村民從黃梨產業中受益。”牛俊傑說。(王婷婷 田 野 趙玉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