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文 /呂立華

村裡,左鄰右舍往往只有一牆之隔。

西家的雞撲稜一聲飛過牆去,落到東家庭院覓食,食餘,順便在東家雞窩裡下個蛋,而後咯咯噠地叫著跳上牆頭……東家的瓜蔓則不知不覺間攜幼將雛地越過這道牆,悄悄溜到西家串門,結的瓜果綴滿牆裡牆外……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於是,鄰家也踩個凳子趴在牆頭上湊熱鬧:他二嬸,孩兒他爸昨兒個趕集撿了個便宜,一下子買回這麼一大堆破頭爛腚的蘋果,給你一兜,別嫌乎啊。“他二嬸”就從牆那邊露出頭:嫌乎什麼,這都是大人孩子們愛啃的,喜歡都來不及呢!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記得小時候我家東鄰的大爺在外面工作,很少回家,大媽一個女人家拉扯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很不容易,又加上常年體弱多病的,家裡的體力活都得我爸我媽搭把手幫襯著:天天到坡下挑水都是先灌滿她家的缸,莊稼的播種、收穫、晾曬、入倉,甚至燒柴的儲備,事事都替她家想著、幹著。爸媽兩個總在家悄悄說:他大媽太不容易了,有了活兒,男人在外乾著急回不來,咱再不幫她點,她可怎麼活啊。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大媽一家從不說感激的話,似乎農家人也不興說些甜言蜜語或是討好的話,只不過在大爺帶著大包小包回家後,大媽總會在牆頭喊:他嬸子,嚐嚐這個!他嬸子,給孩子的。他嬸子,過節了,拿塊肉回去包餃子!於是,即使在貧窮的年月,我們也能吃到別人家吃不到的東西。好比香蕉,看著黑乎乎一串類似蔫茄子的東西,我爸說,這是給了些什麼?煮了吃嗎?拿著一個大大的月餅,小妹問,從哪兒咬?喝著黃不拉幾的果汁,我媽說,能酸掉牙!孩兒啊,你愛喝就都喝了吧。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農忙時節,曬糧最怕突然下雨。人還在田裡忙著時,眼見著雨越下越大,急急忙忙往家趕的路上,就有一種僥倖心理:萬一誰誰見了,會不會給一起收起來?果不其然,剛回到家,曬糧場上早已有人把一場的糧歸攏成一堆,蓋好草苫子一類的遮雨工具。誰這麼好心?沒必要去打聽,鄉村人與生俱來的淳樸就是把幾乎所有的“舉手之勞”當成一種生活的常態。

農家人不懂含蓄,卻最懂人情,農家的人情從來都是由內而外不由自主散發出來的,純天然的真摯是最原始的人情。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鄰里之間最粗俗也是最真實的關係就是這樣:東西不論貴賤,給你你就拿著;說話也不知拐彎抹角,好話賴話撈起來就說,臉紅脖子粗之後“哈哈哈”就過去了,沒有誰會斤斤計較。因為瑣碎繁忙的家務活兒農活兒讓辛勤勞苦的農家人汗珠子摔成八瓣,很多時候往往不容多想就會伸出援手:比如在地裡忙著忙著,正吃力地刨著地,忽然就有人過來不聲不響幫你刨完。又比如推著糞車上坡,怎麼拱都拱不上坡頂,臉憋得通紅,脖子的青筋根根暴起……這個時候,即使平時有點過節的鄉鄰經過,也忍不住要上去搭把手,使了吃奶的勁給你拉車,因為,莊戶人最懂莊戶人:都是土裡刨食吃的,都不容易啊。

鄉間的慷慨,就這樣,從一牆之隔開始,曼延伸展開去……

萊陽聚焦:鄉間的慷慨


【作者簡介:呂立華,萊陽市中學語文教師,好讀寫,有生活隨筆、散文、小說、雜文等,散見於《語文報》、《山東青年作家》、《思維與智慧》、《今晚報》、《齊魯晚報》、《煙臺晚報》、《中國經濟時報》、《銀川晚報》等,共百餘篇,參加徵文多次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