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告御狀靠譜嗎?別傻了 這才是真實的告御狀結局

大家在影視劇裡肯定經常看到所謂告御狀的情形吧,在封建社會中,人們都是喜歡告御狀的。說到底,告御狀其實是自古以來的尋找清官意識的一種極端表現,因為現實生活中畢竟“天下烏鴉一般黑”,清官可遇而不可求,而皇帝卻是時時刻刻存在的對象,雖然告御狀難度極大,但卻具有相對具體的屬性,因而使得下層民眾有了實現自己願望的某種可能。

古代告御狀靠譜嗎?別傻了 這才是真實的告御狀結局

那麼,以前人們為什麼具有深刻的告御狀意識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自古以來不是法治而是人治的社會,人的作用遠遠大於律法,但告御狀困難也不少,就拿最近的明清兩朝來說,一是皇帝不好見,皇帝都深藏在紫禁城中,即使皇帝有心聽聞民間的冤屈,也未必有那個時間和精力。

古代告御狀靠譜嗎?別傻了 這才是真實的告御狀結局

二是告御狀一般都是平民老百姓,一般告的對象都是官僚,因此能否有命去告御狀,實在是一件很懸的事情,並且古時候出門還需要路引,沒有路引說不準半路就被官兵當流寇給切了。三,告御狀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出門基本靠兩條腿,沒錢就準備一路乞討吧,路上還不得走上幾個月。除了上面的成本之外,對於告狀者本身,就統治階級所制定的律法而言,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滾釘子板之類的都是輕的,即使所控告為實,也要挨板子或者流放或者砍頭。

古代告御狀靠譜嗎?別傻了 這才是真實的告御狀結局

明大誥

在明初反而非常支持百姓告官,朱元璋制的《大誥》,明確地提出,百姓如果要告官,可以直接抓了送去給朱元璋,沒有路引的話,大誥就可以當路引用。

不過到了明後期,大誥基本就退休了,改用大明律,大明律裡幹名犯義條款,不過裡面只是說不許告長輩主家而已,並沒有談及告官。

再看一下乾隆朝,乾隆二十二年,河南夏邑縣發生了嚴重的水災,百姓流離失所。當時乾隆結束了第二次南巡,在返京途中,遇到了兩個告御狀的夏邑縣農民。關於水災的事情,乾隆略知一二。在幾天之前,退休官員彭家屏已經向乾隆上奏摺舉報過一次。彭家屏是夏邑人,在奏摺上說了河南西部已經多年遭受災害,今年特別嚴重,百姓嗷嗷待哺,地方官員卻無動於衷,河南巡撫圖勒炳阿罪不可赦。

古代告御狀靠譜嗎?別傻了 這才是真實的告御狀結局

對於彭家屏的舉報,乾隆是不太相信的。乾隆本就不太喜歡彭家屏這個人,他認為退休在家的官員不得再幹預時政。他首先預判圖勒炳阿和彭家屏有矛盾,彭藉機誇大其詞。作為皇帝,乾隆每一分鐘都在提醒自己不要掉進官員們設下的圈套,成為他們鬥爭的工具。

就在這件事情發生了兩天之後,皇帝又遇到了一名告御狀的,名叫劉元德,同樣是夏邑人,同樣是狀告當地父母官賑災不力。連續的這兩起夏邑人告狀,觸動了乾隆敏感的神經,他聯想到彭家屏,這僅僅是巧合嗎?習慣於危機思維和陰謀思維的皇帝第一時間判定,這很可能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政治活動。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這就是典型的以下犯上、顛覆帝國政治秩序的行為。

向來防微杜漸的乾隆要斬釘截鐵地剷除這個苗頭。他命人把劉元德關起來,細細審問。他決心要把他素來不太喜歡的彭家屏從這個案件中挖出來,最好釀成一樁震動天下的大獄,殺一儆百,以警告天下。

果然不出皇帝所料,在嚴刑拷打下,劉元德交代,他來告御狀,路費不是自己出的,是夏邑縣的兩個秀才段昌緒和劉東震共同資助的。這兩人鼓勵他扳倒縣太爺,顯然,乾隆對這個審判結果並不滿意,沒有把彭家屏挖出來,只有把彭挖出來,才能製造震動全國的效果。

就在乾皇帝下達了繼續審劉元德,並且逮捕段昌緒和劉東震的命令後,到河南暗訪的親信回來了,確定了夏邑之災是大水災。皇帝陷入了尷尬。看來地方官確實罪不可赦,圖勒炳阿欺君罔上,不嚴肅處理不足以平民憤。

可是,如果因為老百姓告御狀而摘了巡撫和縣令的帽子,必然在大清帝國開創了一個極為不好的先例。這個“平民扳倒巡撫”事件必然成為爆炸新聞,給本就不穩定的局勢火上澆油,豈不極大助長底下刁民的鬥爭。深思熟慮之後,乾隆做出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決斷。嚴肅處理地方官。圖勒炳阿被革職,發配充軍。夏邑縣、永城縣兩知縣被革職。其次彭家屏被勒令回家,以後不得干預公務。劉元德、段昌緒、劉東震三人,交給山東巡撫審辦,一定要查出背後主使。

隨後乾隆給夏邑人下了一篇諭旨:州縣乃民之父母,以子民訐其父母,朕豈肯聽一面之詞,開挾制之風。譬如祖雖愛其孫,必不使其恃恩反抗父母,此等刁風斷不可長!意思是說官員是民之父母,那麼皇帝自然是爺爺了。爺爺是疼愛孫子的,但是遇到孫子和自己的親爹作對,明智的爺爺會怎麼做呢?顯然,他絕對不會助長孫子反抗其父母的惡習。因為,你今天反抗了父母,明天你就會反抗祖父。同時,他還要把孫子交給自己的兒子,讓他好好處理。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十分明白怎麼處理這些孫子,才能使他們記住下次不要再犯上作亂。

果然不出乾隆所料,他的“兒子”賑災不行,但是處理“孫子”造反事件,卻極富政治天分。

乾隆把告御狀的三人交給山東巡撫查辦。山東巡撫當交給夏邑知縣,也就是那個被夏邑人一告再告的知縣,這知縣知道自己的烏紗馬上不保,因此他非常清楚如何辦理這個案子。他親自帶領人馬,前往秀才段昌緒家,對段家徹底搜查。特別是對書籍文章,要片紙不留。他知道,皇帝對文字獄特別有興趣。這些秀才積習難改,一定會寫一些文章之類的,果然沒失望,縣令在秀才家搜到了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的檄文抄本,如獲至寶,立馬把這一成果彙報給圖勒炳阿,圖勒炳阿又添油加醋一番,轉給了皇帝。

雖然乾隆在夏邑事件上各打了五十大板,但是“平民扳倒巡撫”的消息仍然傳遍了大清各省,那個敢於告御狀的人成為了英雄,讓乾隆皇帝感到之前的處理非常不妥當,於是果斷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夏邑縣知縣孫默以及河南巡撫圖勒炳阿能偵破這樣的反清大案,“尚屬能辦事之員”。偵破反清政治大案之功與賑災不力這樣的小過不可同日而語,“緝邪之功大,諱災之罪小”,因此不必革職,仍留原任。

第二,命令直隸總督方觀承前往河南,與圖勒炳阿一起徹查此大案,特別是要查清楚這個反清的檄文到底從哪裡抄來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組織。

皇帝的上諭中,莫名其妙地說了這麼一句,命令方觀承會同圖勒炳阿前往彭家屏家抄家,以檢查彭家是否也有這道偽繳。

顯然,皇帝一定要將退休二品大員彭家屏牽連到案子中,才算罷休。

經過審訊,劉元德交代他的御狀曾經給彭家屏的侄子看過,這從側面證明,彭家屏和這個告御狀事件確實有關,皇帝的判斷是正確的。皇帝對這個結果很是基本滿意,大臣們認為,這個案子性質嚴重,必須嚴肅處理。段昌緒應該按照大逆罪,凌遲處死。對於彭家屏,賜他自盡,兒子秋後處斬。並沒收家裡全部財產。對於彭家的幾千畝土地,皇帝的處理手法更是十分出奇,既然你願為貧民強出頭,那麼就把你的土地分給該地貧民吧,成全你的心願。

皇帝還特別命地方官員,深入民間,瞭解百姓對此處理的反應。據河南布政使彙報,在聽到把彭家屏的田地賞給貧民後,老百姓一致認為,彭家屏死有餘辜,皇帝無比正確。

在封建社會廣大農民的意識之中,基本所有人終生都無法接觸到皇帝,而皇帝在面上還要維護一下自己勤政愛民的形象,因此人們一般都對皇帝抱有某種理想化的情緒。但皇帝也未必是一個好皇帝,就像上面所說的乾隆一樣,告御狀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告御狀意識的實質實際是拿自己的所有在孤注一擲,因為在這些人而言,生命的存在假如不通過告御狀實現一個基本的公平正義,那麼就已經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即對社會已經完全絕望,告御狀是最後的一線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