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告御状靠谱吗?别傻了 这才是真实的告御状结局

大家在影视剧里肯定经常看到所谓告御状的情形吧,在封建社会中,人们都是喜欢告御状的。说到底,告御状其实是自古以来的寻找清官意识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现实生活中毕竟“天下乌鸦一般黑”,清官可遇而不可求,而皇帝却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对象,虽然告御状难度极大,但却具有相对具体的属性,因而使得下层民众有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某种可能。

古代告御状靠谱吗?别傻了 这才是真实的告御状结局

那么,以前人们为什么具有深刻的告御状意识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不是法治而是人治的社会,人的作用远远大于律法,但告御状困难也不少,就拿最近的明清两朝来说,一是皇帝不好见,皇帝都深藏在紫禁城中,即使皇帝有心听闻民间的冤屈,也未必有那个时间和精力。

古代告御状靠谱吗?别傻了 这才是真实的告御状结局

二是告御状一般都是平民老百姓,一般告的对象都是官僚,因此能否有命去告御状,实在是一件很悬的事情,并且古时候出门还需要路引,没有路引说不准半路就被官兵当流寇给切了。三,告御状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出门基本靠两条腿,没钱就准备一路乞讨吧,路上还不得走上几个月。除了上面的成本之外,对于告状者本身,就统治阶级所制定的律法而言,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滚钉子板之类的都是轻的,即使所控告为实,也要挨板子或者流放或者砍头。

古代告御状靠谱吗?别傻了 这才是真实的告御状结局

明大诰

在明初反而非常支持百姓告官,朱元璋制的《大诰》,明确地提出,百姓如果要告官,可以直接抓了送去给朱元璋,没有路引的话,大诰就可以当路引用。

不过到了明后期,大诰基本就退休了,改用大明律,大明律里干名犯义条款,不过里面只是说不许告长辈主家而已,并没有谈及告官。

再看一下乾隆朝,乾隆二十二年,河南夏邑县发生了严重的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当时乾隆结束了第二次南巡,在返京途中,遇到了两个告御状的夏邑县农民。关于水灾的事情,乾隆略知一二。在几天之前,退休官员彭家屏已经向乾隆上奏折举报过一次。彭家屏是夏邑人,在奏折上说了河南西部已经多年遭受灾害,今年特别严重,百姓嗷嗷待哺,地方官员却无动于衷,河南巡抚图勒炳阿罪不可赦。

古代告御状靠谱吗?别傻了 这才是真实的告御状结局

对于彭家屏的举报,乾隆是不太相信的。乾隆本就不太喜欢彭家屏这个人,他认为退休在家的官员不得再干预时政。他首先预判图勒炳阿和彭家屏有矛盾,彭借机夸大其词。作为皇帝,乾隆每一分钟都在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官员们设下的圈套,成为他们斗争的工具。

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了两天之后,皇帝又遇到了一名告御状的,名叫刘元德,同样是夏邑人,同样是状告当地父母官赈灾不力。连续的这两起夏邑人告状,触动了乾隆敏感的神经,他联想到彭家屏,这仅仅是巧合吗?习惯于危机思维和阴谋思维的皇帝第一时间判定,这很可能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活动。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这就是典型的以下犯上、颠覆帝国政治秩序的行为。

向来防微杜渐的乾隆要斩钉截铁地铲除这个苗头。他命人把刘元德关起来,细细审问。他决心要把他素来不太喜欢的彭家屏从这个案件中挖出来,最好酿成一桩震动天下的大狱,杀一儆百,以警告天下。

果然不出皇帝所料,在严刑拷打下,刘元德交代,他来告御状,路费不是自己出的,是夏邑县的两个秀才段昌绪和刘东震共同资助的。这两人鼓励他扳倒县太爷,显然,乾隆对这个审判结果并不满意,没有把彭家屏挖出来,只有把彭挖出来,才能制造震动全国的效果。

就在乾皇帝下达了继续审刘元德,并且逮捕段昌绪和刘东震的命令后,到河南暗访的亲信回来了,确定了夏邑之灾是大水灾。皇帝陷入了尴尬。看来地方官确实罪不可赦,图勒炳阿欺君罔上,不严肃处理不足以平民愤。

可是,如果因为老百姓告御状而摘了巡抚和县令的帽子,必然在大清帝国开创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先例。这个“平民扳倒巡抚”事件必然成为爆炸新闻,给本就不稳定的局势火上浇油,岂不极大助长底下刁民的斗争。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做出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决断。严肃处理地方官。图勒炳阿被革职,发配充军。夏邑县、永城县两知县被革职。其次彭家屏被勒令回家,以后不得干预公务。刘元德、段昌绪、刘东震三人,交给山东巡抚审办,一定要查出背后主使。

随后乾隆给夏邑人下了一篇谕旨:州县乃民之父母,以子民讦其父母,朕岂肯听一面之词,开挟制之风。譬如祖虽爱其孙,必不使其恃恩反抗父母,此等刁风断不可长!意思是说官员是民之父母,那么皇帝自然是爷爷了。爷爷是疼爱孙子的,但是遇到孙子和自己的亲爹作对,明智的爷爷会怎么做呢?显然,他绝对不会助长孙子反抗其父母的恶习。因为,你今天反抗了父母,明天你就会反抗祖父。同时,他还要把孙子交给自己的儿子,让他好好处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十分明白怎么处理这些孙子,才能使他们记住下次不要再犯上作乱。

果然不出乾隆所料,他的“儿子”赈灾不行,但是处理“孙子”造反事件,却极富政治天分。

乾隆把告御状的三人交给山东巡抚查办。山东巡抚当交给夏邑知县,也就是那个被夏邑人一告再告的知县,这知县知道自己的乌纱马上不保,因此他非常清楚如何办理这个案子。他亲自带领人马,前往秀才段昌绪家,对段家彻底搜查。特别是对书籍文章,要片纸不留。他知道,皇帝对文字狱特别有兴趣。这些秀才积习难改,一定会写一些文章之类的,果然没失望,县令在秀才家搜到了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抄本,如获至宝,立马把这一成果汇报给图勒炳阿,图勒炳阿又添油加醋一番,转给了皇帝。

虽然乾隆在夏邑事件上各打了五十大板,但是“平民扳倒巡抚”的消息仍然传遍了大清各省,那个敢于告御状的人成为了英雄,让乾隆皇帝感到之前的处理非常不妥当,于是果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夏邑县知县孙默以及河南巡抚图勒炳阿能侦破这样的反清大案,“尚属能办事之员”。侦破反清政治大案之功与赈灾不力这样的小过不可同日而语,“缉邪之功大,讳灾之罪小”,因此不必革职,仍留原任。

第二,命令直隶总督方观承前往河南,与图勒炳阿一起彻查此大案,特别是要查清楚这个反清的檄文到底从哪里抄来的,背后有没有其他组织。

皇帝的上谕中,莫名其妙地说了这么一句,命令方观承会同图勒炳阿前往彭家屏家抄家,以检查彭家是否也有这道伪缴。

显然,皇帝一定要将退休二品大员彭家屏牵连到案子中,才算罢休。

经过审讯,刘元德交代他的御状曾经给彭家屏的侄子看过,这从侧面证明,彭家屏和这个告御状事件确实有关,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皇帝对这个结果很是基本满意,大臣们认为,这个案子性质严重,必须严肃处理。段昌绪应该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对于彭家屏,赐他自尽,儿子秋后处斩。并没收家里全部财产。对于彭家的几千亩土地,皇帝的处理手法更是十分出奇,既然你愿为贫民强出头,那么就把你的土地分给该地贫民吧,成全你的心愿。

皇帝还特别命地方官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对此处理的反应。据河南布政使汇报,在听到把彭家屏的田地赏给贫民后,老百姓一致认为,彭家屏死有余辜,皇帝无比正确。

在封建社会广大农民的意识之中,基本所有人终生都无法接触到皇帝,而皇帝在面上还要维护一下自己勤政爱民的形象,因此人们一般都对皇帝抱有某种理想化的情绪。但皇帝也未必是一个好皇帝,就像上面所说的乾隆一样,告御状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告御状意识的实质实际是拿自己的所有在孤注一掷,因为在这些人而言,生命的存在假如不通过告御状实现一个基本的公平正义,那么就已经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即对社会已经完全绝望,告御状是最后的一线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