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就了陪伴

01疫情,不期陪伴

北漂的老弟,多少年了,從沒有這麼長時間陪伴過老媽。是疫情,以慰親情;是疫情,不期而遇,不期陪伴。

小年夜回來的老弟,因為封城,結結實實在家陪伴老母親整整一個月。這是10多年來第一次。

每年過年,老媽都在盼望老弟回家過年,盼了一年又一年,三年裡也不能保證來一次。恰好,今年回來,正趕上新冠肺炎疫情,老老實實呆在家陪老媽。這一月陪伴的時間,比以前10多年的相聚都要多。

從老媽的聲音裡知道,老弟在家的日子裡,她是喜悅安寧的。儘管會忙東忙西忙很多,她依然把48歲的老弟當成孩子,同時當成客人,款待他好吃好喝。在媽的眼裡,不管多大都是孩子,都是要被照顧的對象。

老媽和共和國同齡,餘下有多少時間可以和老媽在一起,按照老弟的頻次來算,應該是可以算出來的。

有人這麼算過:

假設老媽再活30年,而我們每年回家1次,扣除來回日程,在家5天,這5天裡,減去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每天不足5小時,5天約24小時(5天僅湊得1天),那麼這30年裡,真正能陪在老媽身邊的是:30年 x 24小時/年=720小時≈1個月。

老媽餘生的30年,能夠真正陪伴的,僅僅是1個月,僅僅佔這30年的1/360。

餘生可以與老媽真正相處的時間,少的可怕。老弟,還覺得來日方長嗎?

而老弟三年裡都未必能這樣回來陪伴老媽,那麼日子將更是少得可憐。 疫情有沒有讓我們明白,安全陪伴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歲月無情,父母也在漸漸老去。有句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期盼老媽身體健朗,長命百歲。


疫情,成就了陪伴


02.陪伴,不是控制

隔壁那孩子的哭聲,又是那麼刺耳,伴隨著的還有她媽媽呵斥的聲音。趕緊把窗戶關上,特殊時期,不得出門,在家帶娃的家長,正在經受考驗。

許多父母開始沉不住氣了,看到孩子身影在眼前晃心就煩,聽到孩子各種要求要崩潰,平時藉口說工作忙,當滿滿的時間可以陪伴的時候,卻矛盾屢發。那什麼樣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疫情期間,在家中的家長總是容易過分地關注孩子,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想著改變孩子。而這種沒有界限感的陪伴,父母覺得累,孩子也覺得煩。

高質量陪伴,不是做“保姆式父母”, 過度的重視和過度的控制都是一種溺愛,反而會干擾和拖慢孩子成長的進程。有效的陪伴是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

不要一想到什麼,就喊孩子,破壞孩子的注意力。除了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在其他時候不一廂情願地干涉和控制孩子。蒙臺梭利有一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疫情,成就了陪伴


03.陪伴,需建立秩序

有些家長自己整天手機不離手,孩子則電視,電腦,或者ipad,讓孩子自己玩。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控制孩子的網絡時間。

真正的陪伴,需要建立秩序,定製時間表。

網上開課後,發現早上第一節課缺席的人數最多,也就是說,這部分孩子沒有趕上網課直播。還在睡懶覺。沒有了時間觀念,懶懶散散,這得需要家長制定家庭時間觀。建立時間觀念有句很簡單的口訣——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兒。

讀書、學習、在家運動,和孩子一起制定好時間表,一起做,一起討論,這才是有秩序的真正的陪伴。


疫情,成就了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