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今年三月份,可能是自成年以來看書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最看不下去的一個月。看似矛盾,實則在家閒適太久,看與不看,都是消磨時間;索性挑了一些感興趣的讀物慢慢kill time。到月底,緊趕慢趕,晃晃蕩蕩地看完了三十一本書。其中,十一本是社科類的,十二本屬於小說類的,其餘的八本就是繪本/漫畫等雜七雜八類的。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小說類的裡面六七成是中篇或短篇合集,看起來比較快,基本上一上午加一晚上看個八成沒什麼問題。在月初那幾天,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感到很煩躁,看不下去。一天在微信讀書上不翻來找去個幾十本書,就定不下來要看哪本書。這也導致這個月看書的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尋找並確定一本符合當時心境和環境的書的過程也很消耗精力。其次是閱讀的過程十分消耗能量,飯量明顯大了不少,明明運動量較不在家有質的降低,可能高頻次的腦力勞動也會消耗不少碳水化合物。


就在想停下歇息幾天的時候(這樣說顯得很狡猾,看的書本就是歇息的過程),有位豆友突然找到我,看我是否有興趣看本書寫寫書評,換本紙質的書並給點錢。於是花了一下午的時間看完了那本麥家去年剛出版的小說《人生海海》(這次要送的就是這本書的紙質版,從豆友那邊直髮。雖然沒問是新是舊,但感覺應該是新書),並在接下來的大半個月裡進入了小說的迷宮裡。(就在編輯圖文之時,又從別處獲贈新書,算是這個月的另一收穫吧。)


因此,

本篇也主要是消遣向的書單(新知類的書單請關注下一篇)


三月裡集中看了不少通俗讀物,以小說為主,且大多是外國文學;不同類型的小說帶來的體驗很多時候似乎是相似的,托爾斯泰的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時這種相似之處是作者對氛圍和所營造出的感覺的跨時代連接性,有時則是作為讀者自身極強的代入感與想象力與還原力的自由釋放。


就像下面這本書中所談到的,“小說價值的真正尺度必定在於它具備激發讀者感覺生活確實如此的力量。小說必須回應我們關於生活的主要觀念,必須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這樣的期待。”
不多說,三月小說類書單如下:


1.《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閱讀的小說的體驗:在天真與感傷之間徘徊

關於閱讀小說的體驗和創作小說的經驗,天真而又感傷的帕慕克先生全都替我們說了出來。深有同感之處頗多。帕慕克建議我們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而不是類型小說,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反思性,在不朽的小說中發掘專屬的快感和樂趣。關於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的說法源於席勒論及詩人類別的論文——“天真詩人並不詳細區分他所感知的世界與世界自身,但是,感傷——反思性的現代詩人質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質疑自己的感覺本身。當他把自己的感知鑄入詩行的時候,他會考慮許多教育的、倫理的與理智的原則。”天真的閱讀者將自己的身心全部沁入小說的景觀森林中,而感傷的閱讀者則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實與虛構自己的斷裂與落差。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閱讀小說時,我們都會選擇以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感受相融合,在理解與想象中還原作者賦予的圖像(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獨有的圖像)——“絕對天真的讀者,他們總是把文本當做自傳或喬裝的生活體驗編年史來看,無論你曾多少次提醒他們所閱讀的是一部小說。絕對感傷—反思性的讀者,他們認為一切文本都是構造和虛構,無論你曾多少次提醒他們所閱讀的是你最坦誠的自傳。”

小說無疑是第二人生,它“能夠打動現代人,事實上能夠打動一切人類,正因為它是立體的虛構。小說講述個人的體驗,也就是我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同時小說可以提供有關最深刻的事物的——換言之,就是有關那個中心的——一個知識片段、一個直覺、一條線索。托爾斯泰稱其為生活的意義(或者無論我們稱其為什麼),那個我們樂觀地相信其存在卻又難以到達的地方。我們無須承受哲學的艱難或者宗教的社會壓力,就可以獲得有關世界和生活的最深刻、最寶貴的知識——而且是以我們自己的體驗,使用我們自己的理智實現這一點的——這樣的夢想是一種極為平等、極為民主的希望。”

帕慕克先生在其二十到三十歲的這段時間閱讀了所以他能找到土耳其文學作品,這也堅定了他從成為一位畫家到成為一名小說家的決心——見識瞭如此多的創造性作品與不朽小說之後,他也想通過小說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能量。“我寫小說起先最強烈的衝動是確信我能夠在詞語中“看到”某些話題和主題,探索以前從未被描寫過的一個生活層面,成為第一個用詞語把人們經歷的感情、思想和境況表達出來的人。他們生活於其中的宇宙也是我正在體驗的宇宙。”“研究小說的最好辦法就是閱讀偉大的小說並且立志寫出同樣的作品。有時候,我感到尼采的話道出了真理:在談論藝術之前,我們必須嘗試創造一件藝術品。”帕慕克正往這方向去,我們呢?


2.《九故事》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無比壓抑而同時又宛如在晚秋工作日清晨剛洗完澡般清醒地看完了,超越庸俗和平淡的精彩紛呈。在結構上,九個故事和雷蒙德•卡佛的短篇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這裡,與卡佛截取式的底層日常生活片段不同的是,塞林格在更為持續而混沌的情感破裂的情境中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情緒和意義。在《為愛斯美而寫——有愛也有汙穢》中,他借x中士的筆在戈培爾《史無前例的時代》書頁中寫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箴言:“各位神父,各位老師,我思考:

‘地獄是什麼?’我認為地獄就是失去愛的能力之折磨。” 那麼,一堵牆到底想對另一堵牆說些什麼呢?(這是一本非常適合不按順序隨意翻來的短篇小說集,同時,包括《九故事》在內的下面這幾本小說是塞林格作品第一次正式推出簡體中文電子版,就已看的內容來說,譯林出版社安排的翻譯質量還是挺高的。無償打廣告↓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3.《弗蘭妮與祖伊》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一以貫之的塞林格式的存在與虛無、超凡與重複以及否定之再否定。目前只能看懂一半,若是能看懂全部,那人生就沒意思了。franny and zooey,後者的名字有點像我。或許這樣說,我是屬於Zooey那一類的。對於Zooey,否定之後帶著騙過眾人的肯定而being and doing,懷疑過後假裝虔誠地祈禱,然後在接納與抗拒之間徘徊。Franny則是直率肆意、迴歸原始狀態的懷疑,然後用過去二十年吸納的那些文本幻想出了一個虛假而短暫的真理。如果沒有觸及她真正想要理解的生活,崩潰就隨之而來。Franny更像是一直在叩問being的本質,而總是走向相反的doing。我更喜歡Zooey,至少現在是,也許將來也是,誰知道呢?畢竟,現在我還不信教,尚存的一點點懷疑也是可笑而微不足道的。可能下一次再看這部作品時,巴蒂寫給Zooey的那份長得不能再長的長信要更加仔細地去感受。


4.《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禪與道的維修藝術:西摩&格拉斯家族的出世與入世


《西摩:小傳》可真是難為讀者的,要是將《抬高房梁,木匠們》分離出去,後半部分的這些長篇累牘、重複而反覆的絮絮叨叨、巴拉巴拉的瘋言瘋語很難會被認為是同一個作者寫出來的。也許語言或者小說的創新性就在這裡,前半部分巴蒂和夏洛蒂的親戚們在車上和房間裡精妙的心理描寫和人物互動讓西摩的形象漸漸有了一個可辨褒貶的樣子;而後半段巴蒂與我們(也就是他想要和讀者)親自即時的對話讓一箇中出現在巴蒂的回憶中的模樣更加清晰可見。廢話連篇的西摩小傳可能是巴蒂對他的愛和天妒英才的惋惜的一種自然的反應,嘮叨的本質是跨不過去的坎和止不住的想念。從《九故事》中第一個短篇“香蕉船的日子”裡開槍自殺的丈夫到《弗蘭妮與祖伊》中若隱若現的西摩,再到本書中更加細緻而豐富的內容,西摩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天才詩人、溫柔而聰慧的二十三歲的英語教授、修禪入定的返祖者、超凡脫俗的殉道者、看破紅塵和世俗的宗教信仰者……諸多的標籤和解釋或許是西摩自殺的原因之一,他曾試著佯裝進入和迎合那個不屬於他且只能讓他屈尊讓他落入淤塵中的世界,但是自我的高貴和氣質告訴他這做不到。他抗拒著所謂的虛假而掩面的事實,在才華與信仰和虛偽與妥協矛盾中度日。這麼說吧,他的天資聰慧得過早了,這讓他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苦難,一本房來自本體的叩問,而另一部分則是他者的質疑。在靈魂的折磨中,S. 走在巴蒂、弗蘭妮和祖伊的前面,在自我毀滅中尋了自己的道和禪。三本書的內容結合起來看,塞林格所營造的環境是一脈相承的,不同的短篇中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存在與虛無的矛盾,自我和本我之辨的痛苦,以及一種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關於童年的描述在這幾本書裡面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無論是《九故事》裡最後一個短篇中去游泳池前小男孩和成年人的靈魂對話,還是《弗蘭妮與祖伊》中兩人的兒童電臺節目往事,或者是本書中通過巴蒂的自述與和S. 的童年回憶,這些都在提示著讀者這些童年經歷到底意味著什麼。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還是說,一切都是成年的錯?

5.《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慢熱的故事,壓抑地看完,最後很難過。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自我呢?當早已熟悉並賴以生存的意義世界漸漸鬆動,承載著情感的道德動物——人將何去何從?FDK給出的解藥是mercy,通過移情能力證明自身的存在,同時也在不可持續的情感共通中抵禦深不見底的虛無。他人即地獄,人人皆孤島。在這部小說裡,我看到了生活意義的持續斷裂,以及生存意義的簡單重複,做一個真人好難啊!(作為電影《銀翼殺手》的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有著比其更豐富和完整的情節故事,以及世界線梳理。或者說,電影對這本書的改編非常大,以至於先看了一小半畫面再去看原著之後,對電影的好感瞬間降格。)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6.《萬能管家吉夫斯》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英倫諸葛亮與扶不起的炳哥,伍斯特和吉夫斯之間的相處模式好像小時候同桌間一言不合就三八線劃開的樣子,貴族的生活狀態好生讓人羨慕。少爺和死黨之間深厚的情誼,堪比華生與福爾摩斯。地處倫敦,誰都想結交一下這位心軟氣寬的伍斯特先生和他的足智多謀的男僕吧。阿加莎訓斥伯弟時的用詞之重值得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反思呀——“伯弟,就是你這種年輕人,叫咱們這些以人類未來為己任的人灰心。你的不幸就是錢太多,所以整天無所事事,眼裡只有自己,大好的一生不去發光發熱,只知道揮霍光陰,無謂地尋歡作樂。你呀,伯弟,根本就是個無益於社會的動物,一隻寄生蟲。伯弟,你非結婚不可。”遺憾之處在於除了沒錢之外,還缺一個吉夫斯。(一本完全是消遣讀物、娛樂至上的作品,出場人物名字簡單易記,人物對話風趣幽默,真真是當樂子看。)


7.《世界小史》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歐洲小史:走向寬容與尊重的反面,持續的敵對、分離與戰爭

叫歐洲小史或者宗教簡史或許會更切合書中的實際內容。正如作者提到的,在1800年之後,世界史就無法單純地描述為歐洲史一樣,前三十六章(共四十章)基本上都是在講述歐洲史。但是書名的侷限並不會給這本書帶來更多的遺憾,因為閱讀體驗非常好。一是因為面向的是孩童,講述的語言也更偏向口語化一點;二是像序言中所說的那樣:“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這本書都從來不能代替教科書。我希望我的讀者能夠放鬆,能夠追蹤歷史,不必去寫筆記,不必去記住人名和年代。我也答應你們,我是肯定不會拿這些東西考你們的。”所以整體上,閱讀起來十分輕鬆又不乏味,翻譯得也十分流暢,通俗易懂,風趣自然。從史前史講到一戰結束,作者在簡練而生動的敘述中,將人類歷史中的諸多大事件一一道來,充滿細節的呈現讓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加可感,同時能夠更好地把握這種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代入感。

在語言上,此書顯然是大眾友好型的。但同時,在看似不起眼的文字背後往往也散發著關不住的才華。在講述喬達摩在無花樹下參悟六年得出的真諦時,作者通過直白的語言讓我一下子有了種超脫感——

“如果我們想從痛苦中解脫,就必須從自己開始。所有的苦來源於慾望。大體上講就是,如果你因為得不到想要的一本漂亮的書或者玩具而感到難過的話,你有兩件事可做:一是想辦法得到它,二是不再想得到它。如果你能做到其中的一個,你就不會難過了。佛陀教導說:如果我們不再期望擁有漂亮、舒服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再一直渴望幸福、舒適、他人的認可、柔情的呵護,那麼在得不到時,我們就不會感到那麼難過了。人們只需減少慾望,就能減少痛苦。”

在講述默罕默德散播先知箴言時,於剋制冷靜的表達中,那種初現宗教極端主義的敵對與暴力毫不保留——“我們必須順從安拉的意志,“順從”叫“Islam”(伊斯蘭),於是他把自己的教義學說稱為“伊斯蘭”。他解釋說,這個學說的追隨者必須戰鬥、必須勝利,將一個不信仰安拉、不認可先知的人殺死並不是罪。那些勇敢的戰士,那些為了安拉和先知在戰鬥中死去的人會馬上進入天堂,而那些不信仰伊斯蘭的人和那些懦弱的人將會去往地獄。穆罕默德在他的佈道、幻景和神啟——這些合在一起叫《古蘭經》——給他的追隨者們描繪的天堂無比美好。”“世界歷史不是一首優美的詩,而是大同小異,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一直在重複發生。”這些不愉快包括戰爭、迫害與暴力。即使是在啟蒙時代以來廣為傳播的寬容與理性,在隨後的幾百年間,文明的進程並不是想象中地一往無前,而是會倒退甚至冷血與無情加劇。

書中四處散落的輕描淡寫的地方,往往透露著清醒而深刻的道理,試舉幾例——

“要是大街上吹響了喇叭,有人騎馬從街上走過大聲宣佈:“哎,新時代開始了!”那該有多好。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另外的樣子:人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但自己根本沒有察覺到。後來在突然之間,他們又意識到了這種改變,就如同你在看過去的作業本時那樣。然後,他們很驕傲地說:“我們進入了新時代。”而且往往還會加上一句:‘以前的人真笨啊!’”“沒有人會願意成為一個掃大家興的人,大多數人都是或多或少的跟風者,他們喊叫是因為別人也在喊叫,直到他們都快認不出自己來。”

“如果某個人說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強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大家都會覺得很可笑很丟臉,而當他把“我”換成了“我們”並告訴大家,“我們”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強大、最勇敢、最天才的人”時,在他的祖國就會有很多人興奮地鼓掌,稱他為愛國者。這與愛國主義沒有任何關係。一個人當然可以熱愛自己的家鄉,但是用不著去強調除了自己的家鄉以外其他人都是劣等的無用之徒。但是,相信這種胡言亂語的人越多,和平受到的威脅就越大。”

“孩子也有一天會長大成人,因此他們必須從歷史中學會,通過煽動和不寬容,人是多麼容易變成“非人”。”

……

如果我有孩子,這本書一定會被當作瞭解世界歷史(雖然是歐洲歷史)的優秀讀物贈予ta。通俗寫法但處處皆真知,文筆也不錯,買上一本紙質書放在家中相信會更好。

8.《奧斯卡與玫瑰奶奶》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關於愛、死亡與生命的一本溫柔的小書,奧斯卡在生命的最後十二天裡將度日如年轉換成了一個褒義詞,體驗了從幼童到耄耋的本傑明巴頓奇事。“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禮物。一開始,我們高估了這份禮物,以為得到了永恆的生命。然後呢,又低估它,認為它腐爛、短暫,幾乎要拋棄它。最後,人們才明白,這不是一份禮物,僅僅是一次出借。於是,我們就試著配得上這個生命。”好好珍惜活著的、陪伴的和愛著的人們吧!

9.《人鼠之間》

書單|天真的和感傷的閱讀者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自由,關於未來可期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果不是喬治最後開槍,而是繼續講著熟悉的故事和願景,故事的走向也許就是就像史鐵生在《命若琴絃》裡描繪的那樣:小瞎子堅信著彈斷幾千根琴就會自己就會復明,在一個個村莊的彈奏中堅定著信念,並不停歇。然而,萊尼的無知和闖禍並不是鑄成喬治徹底死心的根源所在。可以說,是農場裡的這些人(不僅包括坎迪這樣心存善意並和喬治一樣對未來抱有一絲絲信心的理想主義者;更包括像看科利和卡爾森這樣自私自利對當下充滿惡意的現實主義者)和那個時代的大環境一起,將喬治和萊尼的夢擊碎。在喬治與萊尼反覆描繪的理想中的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時,在坎迪和卡魯克斯一度想加入這個未來的美好樂園時,科利代表的那群人一次次在嘲諷和不屑中將這份期待變成更為虛幻和遙不可及的白日夢。老實人和有夢的人一再地退讓,可四處彌散的惡意就是這麼咄咄逼人。喬治最終還是無法抗拒迴歸現實的壓力,親手了結了萊尼,同時也葬送了自己繪製的那幅歸園田居圖。

全書中只正式出現了一位女性,一位黑人,一位地主。這位女性有著悲慘的過往和更加不幸的結局,她一直都沒有選擇的餘地;更現實的是,作者故意沒給她起個名字。這位黑人一度和萊尼和坎迪相處得不錯,並幻想著加入他們,最後也是主動斷絕了這份連接,也是寄人籬下沒有話語權。而這位地主只在開頭出現過,彷彿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都與他無關,他只在乎什麼時候開工;更重要的是,他掌握著下面這群人的生存空間,可以決定誰走誰留。不知是斯坦貝克無意還是有意而為,在這個美國大蕭條時期底層人民生活的故事裡,他巧妙地將性別、階級和種族的文化研究三要素結合在一起。在喬治和萊尼進入農場的短短几天裡,一幅諷刺而生動的資本主義世界蕭條畫卷徐徐展開。

不僅如此,斯坦貝克似乎還注意到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無論是從開頭的那隻死老鼠,還是陪伴坎迪終老的被嫌棄他們的卡爾森結果了性命的那隻牧羊犬;還有斯林姆隨意淹死無法收養的數只剛出生的小狗,萊尼在倉谷裡無意扇死的那隻他喜歡的狗;這些動物的生命在一瞬間就會終結,原因只不過是人有意或無意的一個選擇。

情感是脆弱的,夢想更是脆弱的。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北島的這幾句詩用在此書中,再合適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