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專欄」借你慧眼識網貸,別讓“套路”把你套牢!

前言:

近段時間以來,那些擁有強大背景的“上市系”“國資系”不斷出事,針對這一現象,普通投資人又該如何透過表象看平臺實際情況?本期【CEO專欄】借你一雙慧眼,簡單實用,辨網貸真假。

一、什麼是上市系、國資系、風投系、民營系?

互聯網三方平臺根據平臺股東背景將網貸平臺分為四大類:上市系、風投系、國資系、民營系。

上市系平臺指網貸平臺實際控制方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旗下的公司;風投系平臺指網貸平臺擁有風投機構作為股東方;國資系平臺則是有國資企業入股的平臺;民營系平臺就是自然人為股東的平臺。

平臺除了不同股東背景的區分之外,還可根據其股權佔比多少分為上市系控股平臺、上市系參股平臺;國資系控股、國資系參股(國資幾級公司參股)等。目前,上市系與國資系的說法是最多的,我們就著重分析一下這兩種背景的平臺。

首先常規上市系入股,就是字面意思的入股,而非常規性上市系平臺可能是基於別的目的性,而進行一系列的資本運作例如拓展融資渠道等;

再說國資系平臺,國資企業分為政府直屬和全民所有制,前者屬於根正苗紅的國資,後者則是“水”比較深的全民所有制。這個全民所有制是上世紀企業改革留下的產物,追溯源頭可以說是國資,但是近些年來也被個人或者企業所控制,成了“偽國資”。

二、各類機構入股互金平臺的目的是什麼?

1、上市系

在網貸行業發展早期,部分上市公司入股或控股平臺,是為了製造互聯網金融概念而促使股價上漲。後期也有部分平臺方主動接觸上市公司,為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渠道,上市公司為平臺提供信用背書,大家是雙贏。

但後期證券市場對於網貸概念比較抵制,上市公司製造的互聯網金融概念不吃香了,上市公司入股平臺的趨勢暫緩了一段時間。17-18年左右,上市公司再一次開始入股平臺的舉措,原因在於國家政策發生變化,大環境下去槓桿,這對上市公司資金鍊的循環造成了影響。部分上市公司因為資金渠道的缺失和銀行信貸政策收緊,紛紛看上了網貸融資能力。部分入股或控股的上市公司自己實際經營的情況不是十分樂觀,存在長期虧損等情況,所以該類型上市公司背景實力較弱存在較大風險。

2、國資系

國資系也分為兩種,一種為國資企業主動聯繫平臺並且入股平臺;另一種為平臺為了尋求國資系背景而主動尋找的國資系股東(多數採用送股手段)。 其實大家如果看過最近政府公佈的統計地方債務情況報告,就能想明白國資系平臺其中隱含的風險性。但是大多數投資人,卻相信即使國資系平臺出問題了,這些國企也會履行股東職責,承擔損失,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另一種平臺主動找來的國資背景,仔細深究也存在大量問題。部分對外宣稱是國資系的平臺,投資者可以查一查平臺的股東方屬於政府部門向下幾級的公司。資質較好的股東是政府下屬全資子公司或孫公司;但資質差的可能就是政府下屬公司5級以上的公司,並非政府控制。這種類型的平臺大多都在17年暴雷出局了,但還存在一些及時更改了股東方的“國資系”平臺,建議各位投資人多加了解,擦亮眼睛。

3、風投系

早期風投機構是在網貸平臺成立初期進行股權投資,在初期階段風險較大,所以機構被稱為風險投資者。

風投又分為純粹為了支持平臺做大上市的風投(所謂“VC”、“天使”)、為追求短期效益的財務投資型“風投”和為了控股平臺為自己所用的“偽風投”。

值得特別警惕的就是第三種“偽風投”。這類機構多數會與平臺簽署對賭協議,這份協議會詳細說明投資款項,平臺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後,風投機構才會把錢打入賬上。一般來說對賭協議會要求平臺的待收規模,只有當平臺待收規模達到一定量級後,平臺才會收到投資方的全部款項(或者為協議約定款項)。

一些不良平臺的是控制人明白了這個玩法之後,開始蓄意擴大平臺的待收規模,採取自融、假標,或者是放寬風控條件增加項目標的。當平臺待收規模擴大後,這些平臺老闆開始尋找下家,希望能將平臺賣出,自己好套現離場。最近一些出問題的平臺就是因為這種原因,才會產生不可回逆的嚴重後果。

三、網貸投資用戶如何識別與控制出借風險?

首先做到不要輕易聽信平臺宣傳的所謂“強大”股東背景,更不能僅相信廣告。這輪雷潮證明,那些過多強調股東背景而不強調資產與合規的平臺大部分都屬問題平臺。要知道已經暴雷的多個大平臺都是在各大媒體大打特打廣告的“標王”——大量廣告背後意味著大量的營銷開支,將大大提高平臺運營成本。

細心的投友可以通過工商查詢工具,如“天眼查”、“啟信寶”的工具一層層查詢所謂股東背景,獲得參考,更好的確認平臺背景。

其次,要更注重平臺的合規屬性。

是否實現了銀行資金直接存管(注意,不是“間接存管”,也不是“簽署協議”)是目前最直接的要點。存管銀行是否在各地金融辦公佈的存管銀行准入名單也很重要(部分地方尚未出具該項名單)。

是否按照信批要求,披露資金流向、底層資產信息

項目信息不透明、資金流向不明意味著平臺可能存在資金池、自融現象。

平臺是否敢於陽光化地展示借款標的詳細信息

對於平臺以隱私為名予以隱藏大量借款人信息的情況,尤其要注意借款人的真實性考察

是否獲得金融辦准入的律師事務所的合規報告

以北京區域為例,金融辦公佈了一批合作律所名單,要求所屬網貸機構必須獲得年度評估報告。經過律所的審核並獲得通過的,整體上合規風險相對較小。

再次,如有條件可以去網貸平臺總部所在地進行實地走訪,去聽一聽、看一看,感受一下這個企業的文化和辦公氛圍,看看員工的精神面貌,抽查一兩個借款標的資料,也不失為一個有效手段。

最後,如果身邊有在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工作或網貸平臺工作的朋友,可以諮詢並參考他們的意見。同時,可以選擇多家平臺投資,在同一個平臺投資,也可選擇不同借款人項目出借,最大限度分散風險。

「CEO專欄」借你慧眼識網貸,別讓“套路”把你套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