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1937年底,為了打通中國和國際間的交通,中國政府徵集了約20萬各族勞工在中緬邊界的崇山峻嶺之間,以3000條生命為代價,開闢出一條長達上千裡的公路滇緬公路。這條盤旋于山谷之間的滇緬公路是當時中國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自通車起的3年裡,滇緬公路上1.5萬多輛汽車,一共搶運了50萬噸軍需品,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物資,是一條支撐抗戰不折不扣的生命線。1941年,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年底,日軍先頭部隊入侵緬甸南部,直接威脅仰光和滇緬公路,鑑於緬甸局勢岌岌可危,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通暢,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中國政府決定派出遠征軍出兵緬甸。

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滇緬公路

1942年3月,戴安瀾的第200師率先與日軍在緬甸同古開戰,被兵力佔優勢的日軍包圍,經激戰後突圍,不久,日軍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致使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遠征軍被迫後退。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繫的要地臘戍被日軍佔領,8月4日,中國遠證軍被迫全部撤出緬甸。除第38師和第22師撤到印度外,其他部隊由杜聿明率領按蔣介石命令突破封鎖線,穿越野人山返國。一路上戰士落伍、失蹤、疾病死亡以及被敵追阻殺傷者比戰場上死傷的多數倍。“官兵死亡累累,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據統計,10萬餘眾的中國遠征軍至此僅存4萬。事後,蔣介石的參謀總長何應欽也不無感嘆:“此次入緬參戰,自始至終戰況都非常被動,雖然官兵英勇奮戰,但也無法挽救全局,實為憾事。”

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而告終,那麼這次悲壯慘烈的緬甸征戰,中國遠征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據事後分析,敵情不明是這次遠征軍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遠征軍全線崩潰前,在戰場上始終沒有發現早已參戰的日軍第56師團,正是這個師團最先在中路挫敗了遠征軍決戰的計劃,然後又出其不意地從東線突破了遠征軍薄弱的防線,席捲了整個後方,從而導致了遠征軍的全面潰敗。在實際交戰過程中,遠征軍原以為面對的敵人僅有日軍第55師團,既沒有發現從泰國增援上來的日軍第18師團,也沒有發現從海上登陸增援的第56師團,稀裡糊塗地把日軍三個精銳師團當一個師團來打,以4個半師的兵力擺了個圍殲對手的陣勢,所以遠征軍一開始作戰便陷入了十分被動的局面。

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

但遠征軍這次入緬失敗從根本上講還是一個制空權的問題,戰場上的制空權完全掌握在日軍手中,德國著名將領隆美爾就說:“假使敵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權,那麼我方儘管擁有極現代化的武器,也還是無法與其作戰的,就好像野蠻人碰到了近代的精兵,其結果是不問可知了。”這次中國軍隊赴緬遠征,事先英美曾承諾空中掩護的,可在戰鬥中,英美的承諾卻沒有兌現,這也是導致中國遠征軍失利的原因之一。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國遠東軍總司令波普漢託中國軍事考察團團長商震致函蔣介石,將指定“霍克”戰機100架,分配給中國。但後來英方食言,把這批飛機全部用在了北非戰場。1942年3月15日,即同古激戰的第4天,也就是英軍在緬全部45架作戰飛機在馬圭被毀後的第4天,蔣介石同英軍印緬戰區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共進晚餐後再次商談,亞歷山大親口答應蔣介石,幾個星期後將有324架飛機投入到緬甸戰場,但是直到緬甸戰場全面崩潰時都沒見到這些飛機的蹤影,而日軍投入戰場的飛機數量已經達到400多架。其實從3月份開始,由於非洲戰場的需要,英國早就無意將空軍用於緬甸戰場,蔣介石被亞歷山大將軍這個彌天大謊所迷惑,還樂觀地把緬甸作戰看成是一場中國軍隊在英軍絕對制空權支援下的對日作戰。

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1942年4月18日,也就是我東線被日軍第56師團突破之際,宋美齡致電美國總統行政助理居禮,表達了對美國把原來承諾撥給中國戰區的飛機移給歐洲的不滿,但美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到了6月初,隆美爾在北非突破加查拉一線進逼託布魯克,集結在印度、原定支援緬甸作戰的實力強大的美國第10航空隊,也緊急向地中海轉移,這時中國遠征軍各部正在艱苦的環境下撤退。這一切都是由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先歐後亞”戰略,在北非出現危機時,美英兩國先後把原定用於緬甸戰場的飛機幾乎全部都調往地中海,致使中國遠征軍作戰失去了空中掩護,英美是以緬甸戰場的失利,去換取北非戰場的制空權。

誰在緬甸“坑”了中國遠征軍——“先歐後亞”

既然制空權是決定戰場常規作戰的至關重要的因素,那麼就必須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失敗在客觀上具有著不可抗拒性,由於完全喪失了制空權,中國遠征軍是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著緬甸的戰局,北非戰場盟軍的制空權是用放棄緬甸戰場的制空權換取的,中國遠征軍以自己悲壯的失敗換得了英軍在北非戰場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