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1937年底,为了打通中国和国际间的交通,中国政府征集了约20万各族劳工在中缅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以3000条生命为代价,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滇缅公路。这条盘旋于山谷之间的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自通车起的3年里,滇缅公路上1.5万多辆汽车,一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品,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是一条支撑抗战不折不扣的生命线。1941年,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年底,日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为了保障滇缅公路的通畅,保障援华的租借法案物资顺利抵达中国,中国政府决定派出远征军出兵缅甸。

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滇缅公路

1942年3月,戴安澜的第200师率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开战,被兵力占优势的日军包围,经激战后突围,不久,日军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致使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远征军被迫后退。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地腊戍被日军占领,8月4日,中国远证军被迫全部撤出缅甸。除第38师和第22师撤到印度外,其他部队由杜聿明率领按蒋介石命令突破封锁线,穿越野人山返国。一路上战士落伍、失踪、疾病死亡以及被敌追阻杀伤者比战场上死伤的多数倍。“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据统计,10万余众的中国远征军至此仅存4万。事后,蒋介石的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此次入缅参战,自始至终战况都非常被动,虽然官兵英勇奋战,但也无法挽救全局,实为憾事。”

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而告终,那么这次悲壮惨烈的缅甸征战,中国远征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据事后分析,敌情不明是这次远征军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远征军全线崩溃前,在战场上始终没有发现早已参战的日军第56师团,正是这个师团最先在中路挫败了远征军决战的计划,然后又出其不意地从东线突破了远征军薄弱的防线,席卷了整个后方,从而导致了远征军的全面溃败。在实际交战过程中,远征军原以为面对的敌人仅有日军第55师团,既没有发现从泰国增援上来的日军第18师团,也没有发现从海上登陆增援的第56师团,稀里糊涂地把日军三个精锐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以4个半师的兵力摆了个围歼对手的阵势,所以远征军一开始作战便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但远征军这次入缅失败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制空权的问题,战场上的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就说:“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也还是无法与其作战的,就好像野蛮人碰到了近代的精兵,其结果是不问可知了。”这次中国军队赴缅远征,事先英美曾承诺空中掩护的,可在战斗中,英美的承诺却没有兑现,这也是导致中国远征军失利的原因之一。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国远东军总司令波普汉托中国军事考察团团长商震致函蒋介石,将指定“霍克”战机100架,分配给中国。但后来英方食言,把这批飞机全部用在了北非战场。1942年3月15日,即同古激战的第4天,也就是英军在缅全部45架作战飞机在马圭被毁后的第4天,蒋介石同英军印缅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共进晚餐后再次商谈,亚历山大亲口答应蒋介石,几个星期后将有324架飞机投入到缅甸战场,但是直到缅甸战场全面崩溃时都没见到这些飞机的踪影,而日军投入战场的飞机数量已经达到400多架。其实从3月份开始,由于非洲战场的需要,英国早就无意将空军用于缅甸战场,蒋介石被亚历山大将军这个弥天大谎所迷惑,还乐观地把缅甸作战看成是一场中国军队在英军绝对制空权支援下的对日作战。

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1942年4月18日,也就是我东线被日军第56师团突破之际,宋美龄致电美国总统行政助理居礼,表达了对美国把原来承诺拨给中国战区的飞机移给欧洲的不满,但美国方面对此置若罔闻。到了6月初,隆美尔在北非突破加查拉一线进逼托布鲁克,集结在印度、原定支援缅甸作战的实力强大的美国第10航空队,也紧急向地中海转移,这时中国远征军各部正在艰苦的环境下撤退。这一切都是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先欧后亚”战略,在北非出现危机时,美英两国先后把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飞机几乎全部都调往地中海,致使中国远征军作战失去了空中掩护,英美是以缅甸战场的失利,去换取北非战场的制空权。

谁在缅甸“坑”了中国远征军——“先欧后亚”

既然制空权是决定战场常规作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就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在客观上具有着不可抗拒性,由于完全丧失了制空权,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的战局,北非战场盟军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取的,中国远征军以自己悲壮的失败换得了英军在北非战场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