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慢慢還回去的時候了

他們說,昨夜一直雨滂沱,我渾然不知。很久沒有與夜相容得物我不分了,完全忘了還在人間。人間是聒噪的,秋來卻寂靜了。

秋不問人間風景。

秋大概知道,人間風景,植物最好看,動物不如植物好看,高等動物不如低等動物好看。而我,在寂靜中,似乎分辨不出動植物是盛年還是凋年。只覺那一牆的三角梅,濃郁的綠葉,絢妍的紅花,不搭理秋,兀自蓊鬱蓬勃,特別有格調。小榕樹更是新舊交迭,嚴格遵循自然規律,似在告誡人也該因循物境的了。

該是慢慢還回去的時候了

秋寂靜了,早晨也是裹著被子的。午後,沒有陽光,適合搬一張小桌,拿一本閒書,坐在飄窗上,字讀不到一頁,思維模糊,眼簾重垂,又懨懨地睡去。度日如此輕怠,記憶裡少了鑿痕,今日不知舊時味,日子,仍舊沒有活脫。

偶爾也想起《紅樓夢》中邢岫煙的恬淡稟性,完全沒有家族長輩的世俗和姦猾,只憑與世無爭的靜氣,便掙得了一個好歸宿。她在大觀園裡得到了很多人器重,王熙鳳比別的姊妹多疼她些個,妙玉也與她相交十幾年,對她青眼有加,更不要說賈寶玉稱道,姐姐不是我們一流的俗人。她是知靜好的。在靜處,便處於兩極了,或低,積千溝萬溪,成滾滾江河;或高,奇峰皆鎖在雲霧中,崢嶸偶爾一露,便勝卻人間無數,都是靜的好了。

不諳世故,料想一個與眾不同,便以為是靜的煞有介事,孰知居於鬧市而不流俗,才是真靜。可惜,知是知了,仍舊做不到安常守故。毛澤東年輕時,刻意要求在長沙最繁華的鬧市讀書,籍以培養自己的定力和麵對複雜環境心靜如水的能力,是靜的大有作為。偉人與大家們,不役於物,不役於境,方才成了偉人與大家。這靜,非我螻蟻之輩敢相提並論。若刻意起來,終將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

我們常常輾轉於靜與鬧之間,既微笑也嘲笑,沉浸在小眾裡,紛紛擾擾,碌碌無為。

秋是靜寂的,逢著細雨如綿,天地間,除了薄薄的雨聲,更是萬籟俱靜了。人在靜處,看桂花閒落,竹林肅立,街巷寥落,幾人撐著傘,踩在反光的積水上,並無闃涼。兩旁的小榕樹,依舊青翠,秋深處,寂靜淹沒的聲色犬馬,毫無痕跡。

無雨的秋,空靈渺遠,亦還是靜寂的。聽那曲《我的心如秋的月》,一個人,陷入綿綿的記憶裡,久久走不到盡頭,也久久不能返回,思緒牽引的腳步,踏浪而去,滿世界都空了。

該是慢慢還回去的時候了

秋來,萬物都空了。朱成玉說,一棵草,只是咬住了秋天。這個世界的堅硬,它不想觸碰;這個世界的冷峻,它不想戰勝;這個世界的誘惑,它不想陷入。那真是空到極致了。樹,光著枝丫,乾乾淨淨地立在天地間。風,沒了太陽炙烤,雨色浸淫,綠植阻擋,呼呼啦啦地直來直去。田野間,只有煢煢孑立的稻杆,三兩垛,彼此遙遙相望著。就連行人都是各走在一把傘,孤孤零零。

老子說: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這自正,有時不是慾望,而是命運,如同大觀園中的姐妹們,春去秋來走一遭,最後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那靜,是毀人心魂的。天地之間,最是難將息這一口人氣。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這世間萬物,哪有人人喜歡的?喜歡,被喜歡,都要主動,被動地融入,無真便也無靜了。有人說,讀莊子文章應在秋天,秋不染塵。一卷老書在手,不知不覺,天已垂暮, 柴門靜掩,沾泥的草徑,有人回家了,粗樸的桌椅上放著陶碗。這是靜處的一幀古樸風景,秋天才有,可惜只在想象裡。

王勃站在秋深處,“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是空寂的,空到只能用冷來填塞,補成一種永恆的寂靜!張愛玲曾說,好想來一次安靜的認真的努力的唐吉坷德式的單戀。 她24歲了,進入了歲華之秋,才開始戀愛。其實,她的戀愛是安靜的,認真的,努力的,無我的,被傷得體無完膚了,被人詬病了,還要護他安好,令人肅然起敬,生喜含悲。喜的是,她遇見了愛情,一生都沒有走出他的影子。悲的是,她遇見了愛情,愛情卻不眷顧她。她從此更加寂靜了,常常逃離人眼,到死也不融入人煙。

一些擁有,必定導致一些失去,感情,怎麼能算清楚呢。不虧欠,不麻煩,不牽絆,是無味了;相欠了,牽腸了,拘役了,又太過豔俗。料想從未得到過,亦可從未失去,又覺不甘。歸到寂寥處,心不能靜,便也情緒化了,自以為是了,物我難分了。人,到底還是不如物的,做不到草苗枯萎如寂,蟲豸低吟入寂,空增塵歲哀孤寂。

雨,還在簌簌而落。秋涼走向冬寒了,寂靜歸於寂滅,思維凝滯,音樂流淌,字不遂心,很久沒有寫這樣的碎碎唸了,竟然丟了它的韻腳,忘了它句讀,我終是個不能在字中暢遊的人。字不屬於我,這世間,本沒有什麼屬於我,一切都是借來用的,該是慢慢還回去的時候了。

該是慢慢還回去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