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走近沈周,就是走進了整個明代蘇州藝術的水墨空間。那山、那水、那人, 在文化藝術的包裹之下,顯得雍容大氣。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沈周畫像

沈周出生時,大明帝國經歷了一系列震盪,這時政局漸趨平穩,水鄉蘇州相城終於久違了一份舒緩和從容。從門第來講,沈周的家族屬於文化士族序列,從祖父開始,就注重文化教育,良好的學習氛圍,加上天資聰慧,讓沈周的學識風度日益增長。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記載說:“周,字啟南,長洲人。祖孟淵(沈澄)、世父貞吉、父恆吉,皆隱居。”又生動形容了家風情形:“其族之盛,不特資產之盛,蓋亦有詩畫禮樂以為之業。當其燕閒,父子祖孫相聚一堂,商榷古今,情發於詩,有唱有和。”良好的家境和家學,讓沈周養成恬淡閒適的性格。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文徵明在《沈先生行狀》中更為形象地介紹說:“先生為人,修謹謙下。雖內蘊精明,而不少外暴,與人處,曾無乖杵,而中實介辯不可犯。” 他的老師說他“好古博學,攻吟詠。”幾個字卻深刻概括了他此後作為畫家的重要基礎。好古,即是固守傳統,吟詠增強了文化厚實,讓他的畫裡包藏詩意、禪意,從而在他的畫作裡,吞吐了不凡的藝術氣魄,使得有明一代的畫家中得到了“吳門畫派鼻祖”的尊崇。 28歲這年,在明確拒絕舉薦為官後,沈周開始了他平凡而偉大的藝術人生。“學而優則仕”政治心結是一切知識分子難以逾越的屏障,然而沈周卻從容灑脫,毫不在意。與朱元璋時期對知識分子不合作的高壓迫害不同,他得以堅持“沈氏自徵士以高節自持,不樂仕進,子孫以為家法”的原則。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自此他心如止水,專注詩文創作和繪畫,在自我搭建的精神世界裡任意遨遊。 他的畫作,大多是山水,對自然山水的熱愛是人文傳統,他才思的口袋把江南的山水,古今的意象全部收攬到自己的詩畫世界,以文徵明的自信,卻不乏極其羨慕的口氣說:“但不經意寫出,意象俱新,可謂絕妙,一經削改,便不能佳。”這種天然而成的氣度,取決於早年深厚的學業基礎。

有一年我在蘇州博物館看“明四家”的畫展,尤其當我看到沈周先生的作品時,整個心靈都像被文化的清水洗刷,彷彿身置其中。《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很有代表意義,據說是他最早的一幅畫,這年沈周35歲,不能不說大器晚成。此前,沈周先生用力最深的還是在詩文方面。他的詩,就像他的性格一般多面糅雜。錢謙益對此說的比較具體:“少壯模仿唐人,間擬長吉,晚而出於少陵、香山、眉山、劍南之間,踔厲頓挫,沈鬱蒼老,文章之老境盡,而作者之能事畢。”也正因此,他的詩成就了他的畫。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詩似潮水,湧入他的畫境,一方寸管寫下了有明一代最具特色的山水世界。沈周先生不斷摸索、創造,終於如魚龍變化,肆意遨遊在自我的畫中境界,不肯出來。

天地小了,心胸大了。

尋找沈周,就是尋找我們自己文化最優秀的根,透過泛黃的畫軸,依稀還能感受到那不曾遠去的歲月。是沈周先生,用藝術的體溫,給了一幅作品永恆的生命。也正因此,有明一代,自沈周先生,開啟了明代藝術最繁盛的序幕,此後的唐寅、祝枝山都成了他的高徒,而他依舊沉默低調,毫不聲張自我,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湮沒無聞,而他的作品卻在另一端煜煜生輝,耀人耳目。 夜晚,穿梭於相城的河道,還在想,五百多年前,沈周先生是不是常常在此構思他的世界。他的性格就像江南的水,溫厚恬淡,潤物無聲。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此後的年歲,沈周先生開始廣泛學習大家畫法,並且用自己的文化釀造成自己獨特風格,逐步形成了“粗沈”的最初形態。50歲以後,專注書法學習,為此投入大量時間研究黃庭堅,自此他的作品如酒一般,愈釀愈醇,越來越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逐步走向了大師的境界。儘管不參與任何政治集團,朋友卻結交無數,開闊了創作視野和藝術格局。

與他排名為“ 明四家”的其他三人,要麼是他的弟子,要麼就是他的晚輩,他以溫厚老者的模樣,始終扛著一派宗師的大旗,不驕不躁,藝術的溫火舔舐著靈感的銅爐,終於煉就了藝術上的一顆顆不老金丹,解救了人間之俗。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由於接觸侷限,我在所能接觸的作品中,還是鍾愛那幅《廬山高圖》,這年沈周四十一歲,為了自己恩師陳省庵七十大壽所作,借廬山的雄偉闊達,表達對恩師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這幅畫,格局之大,氣象之雄,收攬之廣闊,都能讓人感覺到他筆下的震撼氣魄。尤其稱道的是,如此大的格局,卻用細小的意象烘托,最終才烘托了廬山的精神之大,容納之大,和天地宇宙無限之大。高的不僅是山,而是學生對老師藝術傳承指點教化的感激之情。

平和的心態往往能夠創造出偉大的作品,原因是沒有一點慾望,隨心所欲方能直達最高境界。如白鶴浮雲,一衝而上,如龍游大海,恣肆汪洋。

去年的春季,我在陽澄湖畔觀瞻沈周先生墓地,看著浩蕩的陽澄湖水,透過波光瀲灩,五百餘年的時光阻隔,讓後人在此憑弔無限感傷。真正的藝術就在於能夠以極大的人文關懷和鋒範指引世人,一篇作品給人以在美的享受之餘,更多的卻是人生意義上的垂範。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尋找沈周先生,我認為除卻藝術畫作之外,應該著重四個方面去尋找沈周先生的靈魂之美。一是德。他淡泊功利,論成就他素有“明代第一人”的藝術名望,但是他卻不像他的學生祝允明、唐寅那樣不斷被後人演繹,這些只因他為人平和謙遜,不為浮名所累,專注詩文、繪畫,以藝術成就大德。

二是藝。幾十年孜孜以求,不斷創新學習,從無半點自我滿意狂妄,王稚登曾讚譽他說: “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

三是教。在培養學生方面,他固守傳統,以嚴師出高徒的姿態教育學生,並能在蘇州形成影響廣泛的一派。無論祝枝山還是唐寅在中國繪畫史上都能獨當一面,可謂教學有法,後繼有人。

他是唐寅、祝允明的老師,畫作水平登峰造極,被譽為明代第一人

畫作

四是孝。他的至交王鰲在他對待親人上給予了高度概括: “先生事親,色養無違。母張夫人以高壽終,先生已八十年,而孺莫毀瘠,仗而後興。弟病,終年與同臥起。館嫠妹,扶孤侄,皆有恩義。”一個“皆”字把沈周先生對孝的深刻施行概括的完滿無缺。 尋找沈周先生,就是尋找能夠提升我們精神空間和藝術昇華的鋒範,是透過歷史的煙塵,去尋找不曾老去的身影。打開卷軸該是世間最有質感,最有期待,最讓人心動的動作,一不小心,就遇到了千百年以來最美好的藝術勝境,沈周先生的諸多作品確實能夠給人以這樣的美感享受。

沈周先生在相城平靜地與藝術度過了一生,他心中的山水、花鳥,自由自在飛翔,用筆墨站在了歷史的前頭,將蘇州地區的山山水水在自我的構建下,用水墨噴灑在每一個角落,跨越幾百年,當人們紛紛爭搶他的作品時,也許未曾想到,這個偉大的藝術家,一直以最平靜的姿態俯仰歷史, 那些作品將永遠帶著體溫存在下去,真正成了不倒的山、不枯的水,不倦飛的鳥,而那些水墨最終融匯到中華文明的核心,讓江南的人文藝術斯斯文文的走在了前列,並以文化自信的姿態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