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東漢中期,漢朝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約今新疆及其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鄰境一帶)的關係。西域諸國附漢後,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王莽建立新朝後,匈奴趁機控制西域。

兩漢之交,匈奴遭到了連年的早蝗災害,赤地數千裡,人畜死亡無數,實力大減。遊牧民族的力量較之農耕民族更為不穩定,大量的畜產品損失對於匈奴人而言是致命的。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南邊八部擁立日遂王比為單于。南單于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率部眾四、五萬人歸附東漢,東漢政府將他們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邊郡,助漢守邊。

匈奴自此兩分,居於漠北的匈奴的力量進一步減弱,原受其壓迫的北面的丁零、東面的鮮卑與烏桓、西方的西域各族紛紛趁機對匈奴人進行反擊,漠北草原瞬間成為眾矢之的。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對經過光武、明、章三帝近五十年修養生息的東漢政府來說,北匈奴其實只是小菜一碟。是否徹底收拾這股幾百年頻擾漢境的勢力,東漢政府內是有爭議的。從漢明帝到漢章帝都不願在北事上再大動干戈,而且部分大臣認為,南匈奴人之所以歸附漢廷是因為北匈奴人的威脅,如果一舉剷除北匈奴,反而會造成南匈奴的強大,強大的南匈奴必然會對漢廷重新造成威脅。

所以面對北匈奴人,喊打喊得最兇的是它的兄弟南匈奴,幾度向東漢政府上書要求聯兵出擊北匈奴。而鮮卑等其他部落也落井下石,開始欺負起曾經的老大哥,於章和元年大破北匈奴並斬殺了北匈奴優留單于,引發了北匈奴大亂,北匈奴屈蘭、胡都等58部20餘萬人降漢。

此時的南匈奴人再度向東漢政府上書,要求聯合出兵,一舉剿滅北匈奴人。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東漢王朝接到南匈奴屯屠何單于的奏章之後,竇太后便以單于之書令耿秉閱讀。耿秉看罷進言說:“過去漢武帝統一天下,欲使匈奴臣服,可惜天不作美,未能如願。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降服,邊境安定,全國統一,吏民休養生息60餘年。至王莽篡位,變更單于稱號,引起動動,單于遂叛離漢朝。烏桓、鮮卑歸順漢朝後,威鎮四夷,其效如此。現在天賜良機,北匈奴內部紛爭;南匈奴主動請求傾國出動,征伐北虜,以夷制夷,國家之利,應予准奏。”耿秉並表示願為國家效命。

竇太后贊同耿秉之議,但尚書宋意卻反對耿秉的建議。認為夷狄反覆無常,在其力量強時即侵凌弱者。自漢興以來,國家數度征伐匈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自鮮卑歸順以後,斬獲匈奴萬數,夷虜相攻,漢坐享大功,且未費一兵一卒。如若聽信南匈奴之策,讓其吞併北匈奴,則鮮卑人必然受到限制。鮮卑外不能侵掠匈奴,內不能向漢朝請功,必然侵掠漢邊境。

竇太后經過抉擇,決意按耿秉議,發兵進擊北匈奴,但同時也採納宋意之議,不使南北匈奴合併為一國,以利分而治之。東漢三公九卿得知太后決意進兵,一齊向太后進諫,力圖阻止此次征戰,被竇太后回絕,決心以竇憲為車騎將軍,統率漢匈聯軍出征。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朝廷命奉車都尉竇固等擊北匈奴。控制了通西域的門戶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北),於此設置宜禾都尉以屯田,並派班超出使西域,先後招撫鄯善、于闐、疏勒等國。次年,大軍降服車師(今吉木薩爾南),諸國紛紛歸附。朝廷於西域復置都護、戊己校尉,西域與中原斷絕60餘年的關係得以恢復。

十八年冬 ,焉耆、龜茲反漢,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及吏士2000餘人。北匈奴圍己校尉駐地。車師亦叛,與北匈奴圍困戊校尉駐地。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東漢發河西和鄯善國兵7000人逐走匈奴人,擊降車師兵,朝廷隨即撤銷戊己校尉及都護,徵班超回朝。班超仍堅持留于闐、疏勒等南道國家抗擊匈奴。建初三年(公元78),班超率疏勒等南道諸國1萬人攻姑墨石城(今溫宿西),剪除了龜茲西翼,形勢始有轉機。五年,章帝得班超奏章後,始知斷絕消息五年的西域實情,立即以徐斡為假司馬,率1000人入西域援班超。班超先平息疏勒叛亂,繼率于闐等國兵2.5萬攻降莎車(今屬新疆), 南道遂通。 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90),大將軍竇憲乘勝遣2000多騎奪回伊吾。次年,龜茲等國相繼附漢,漢朝再置都護、戊己校尉。六年,西域都護班超調龜茲、鄯善等8國共7萬兵擊破焉耆,北道暢通。至此,西域50餘國皆附漢。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班超死後,西域叛漢,北匈奴再次控制諸國。延光二年(123),漢廷遣班勇為西域長史,率500人出屯柳中(今鄯善西),次年龜茲、姑墨等降。班勇發諸國步騎萬餘往車師前王庭,擊走匈奴,四年又發敦煌、張掖、酒泉三郡6000騎及諸國兵攻後部王,獲8000餘人。順帝永建二年(127),班勇擊降焉耆,西域皆平。

竇憲北擊匈奴,在極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上勒銘紀念,但他無法想象自己創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

北匈奴的遠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便乘虛而入,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日後“五胡之亂”的遠源。

東漢對陣北匈奴的戰爭,實際是匈奴民族的內訌

北匈奴的西遷更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

竇憲恰似傳說中的那隻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動,無意中促成了遙遠國度的狂風暴雨——這場暴風雨傾瀉在近三百年後的歐洲。

(完)

公眾號作者“王銘葦”,軍史專家、書評人、媒體人,前新華社瞭望週刊社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