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任安書》看,那些年我們背過的句子

《報任安書》是我國西漢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在信中寫到自己的悲慘遭遇,並透露出痛苦的心情,同時,表達了為了完成《史記》不計個人得失,忍辱負重繼續創作的決心。而全信對仗工整,文風飄灑,字裡行間透漏出一種高尚的價值觀以及可貴的處世哲學,將心中的悲憤與想法和盤托出,為後世研究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司馬遷(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少年時期隨父親到京城,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師從名師,受益匪淺。在三十八歲時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後為漢降將李陵(名將李廣之孫)辯護,被漢武帝遷怒,受腐刑。在身心俱損的狀態下,為了完成父親遺志,歷經十四年,完成了鉅著《史記》。

從《報任安書》看,那些年我們背過的句子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用了伯牙絕弦和豫讓刺趙兩個典故,旨在描述朋友之間的感情深厚,可以用作素材,也可以提高文字水平。

從《報任安書》看,那些年我們背過的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這是司馬遷對人生價值觀的看法,他認為人的死亡是該要有價值,要死得其所,這對後世來說是思想進步的萌芽。而這句話才小學、中學的教科書上出現的頻率很多。

蓋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 呂覽》; 韓非囚秦,《 說難》《 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估計這句話大家都背過,大致意思是,聖賢們的著作多數是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創作的,表達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夠不畏艱難著書成功以及勸誡友人的思想。

從《報任安書》看,那些年我們背過的句子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是司馬遷在以自己的語言描述他要做的事情,這也成後世形容《史記》最恰當的簡介。魯迅先生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