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隨著非洲、歐盟及亞太地區新增病例加速上升,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形勢愈發嚴峻,在威脅更多人健康的同時,世界經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做出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的預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警2020年4-5月或將出現糧食供應危機。

在此危難和大震盪中,全球農產品貿易亦是多方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封國、封城、限制港口、航班及人員流動,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中國的大豆、玉米等糧食及肉類的進口與供給亦受到了衝擊。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進口衝擊並不像所認為的那樣大,因為中國主要的大豆、玉米及禽肉進口國的大多數港口依然在加緊檢驗、裝船,尤其是美國進口中國的大豆、禽肉有增無減,而農場用工、農產品從產地到港口的運輸風險則越來越大。

港口貨運限制小,但延期風險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實時監測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4月6日9:34,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確診病例已超過127萬人,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被其侵襲(見下圖)。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結合全球知名船代機構威爾森(Wilhelmsen)集團的COVID-19全球港口限制在線平臺、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統計數據,截至4月1日,共有30個國家(地區)限制洋蔥、大蒜、黑麥、大米、蕎麥等貨物出口,71個國家(地區)關閉全部/部分邊境口岸或加強檢疫情況,多數國家的主要限制措施是禁止船員更換且不得登岸休假;共有124個國家(地區)對航班/列車/船舶進行限制,而中國20多個港口亦採取了船員限制措施。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78個國家(地區)因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響進入緊急狀態或封國、 封城。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從目前來看,中國大豆、玉米、禽肉的主要進口國有美國、巴西、烏克蘭、阿根廷、俄羅斯、泰國等國,這6個國家在中國進口大豆、玉米、禽肉的任一項中的佔比之和均超過90%,雖然目前均發佈相關限制措施,除烏克蘭暫停部分港口、阿根廷限制部分港口外,其他國家並未因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直接影響而關閉港口,如巴西、美國個別港口暫停1-2天僅是因為貨運量減少而採取的措施。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IS)發佈的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和間接影響,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將下降15%~20%,預計2020年全球海運集裝箱量可能萎縮5%~10%,甚至更多。


比如,中國玉米第一大進口國的烏克蘭,2020年1-2月,中國進口玉米93.22萬噸,其中,從烏克蘭進口80.4萬噸,比重高達86.33%。3月30日,烏克蘭確定2019-2020市場年小麥出口限額為2020萬噸,以確保疫情期間麵包價格不會上漲。截至3月30日,烏克蘭已出口小麥1780萬噸。烏克蘭國家邊防局於3月14日宣佈關閉107個邊境口岸,只保留123個口岸繼續開放。

再比如,地中海航運在3月31日發佈的公告中稱,為了合理規劃亞洲至北美西海岸航線的運力,取消Jaguar航線第15周航次和Maple航線第16周航次。在北美西海岸至亞洲方向,Jaguar航線第16周航次和Maple航線第19周的航次也將取消。

從全球來看,COVID-19正在考驗整個農業與食品系統,除地中海等一些海運航線取消一定時間內的航次、一些港口加強檢驗與防範使得貨物延期,海運船員受更換限制的同時亦面臨感染COVID-19的風險,地域、邊境限制帶來的農場用工缺少、農場流動資金和償付能力面臨新的考驗從而影響大豆、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區域限制使得食物運輸面臨難題,居家隔離使得民眾對禽肉等生鮮食品的消費需求收縮。但是,對中國市場而言,海運貨物出口因國外訂單取消及限制措施影響較大,如東方海外貨櫃航運(中國)有限公司於2020年3月26日發佈4-5月太平洋航線航次取消清單,共涉及取消西北太平洋2 (PNW2,掛靠次序: 鹽田- 廈門-寧波 -上海-釜山-西雅圖 -溫哥華 -青島)於4月15日、4月20日和5月1日由鹽田出發的航次等11條航次。

對此,糧農組織、世衛組織、世貿組織於3月31日聯合聲明,在採取措施保護民眾健康和福祉的同時,各國應確保貿易相關措施不會阻礙糧食供應鏈的正常運轉;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出口限制舉動,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出現供應短缺;值此特殊時刻,當務之急是加強而非弱化國際合作。

美國成為中國大豆第一大進口國,但大豆貿易仍存變數

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中國共進口大豆1351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4.22%。其中,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610.1萬噸,較去年同期的104.4萬噸增長近5倍,美國取代巴西成為中國最大大豆的進口國。同期,中國自巴西進口大豆514萬噸,較上年同期的691.6萬噸減少26%。2020年1月,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並且此前中國政府對部分美國商品發放了額外的免關稅配額,大豆壓榨商因而購買了更多美國大豆。

根據美國農業部4月2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在截至2020年3月26日的當周,美國向各地累計出口大豆達3175.95萬噸,正等待裝船的大豆總計510.2萬噸,其中向中國大陸出口大豆累計1213.89萬噸,正等待裝船的大豆33.5萬噸。此前3月30日,USDA發佈的出口檢驗報告顯示,美國的內陸港口已向中國大陸裝運2057噸大豆,北大西洋、南大西洋沿岸以及密西西比河沿岸等港口均未對中國大陸裝運大豆(見下表)。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美國農業部於4月2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在截至2020年3月26日的當周,美國向各地累計出口玉米(未碾)達1830.66萬噸,正等待裝船的大豆總計1360.08萬噸,其中向中國大陸出口大豆累計6.11萬噸,正等待裝船的大豆75.6萬噸。

據路透社報道,雖然面臨COVID-19的嚴峻挑戰,但全球肉類出口巨頭JBS預計,中國的強勁需求仍將使其貿易量保持穩定。JBS高管在2020年3月26日舉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其出口業務並未受到任何中斷的影響,並將利用與船運公司的長期關係來保持出口暢通。JBS首席執行官吉爾伯託·托馬佐尼(Gilberto Tomazoni)表示,

非洲豬瘟引起的中國肉類需求當地供應緊張,豬肉進口關稅降低了30%,而JBS並未削減投資和生產計劃,其首要任務是繼續生產食品的同時保持就業。

新增輸華禽肉企業127家,肉類進口持續增加

與大豆、玉米貿易比較,中國肉類進口貿易體量較小但變化更大。中國海關發佈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日到3月31日,中國海關總署共批准新增了1041家符合評估審查要求的國家或地區輸華肉類企業,其中,新增輸華禽肉企業 127 家、豬肉企業 455 家、牛肉企業458家。如,2020年4月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新增泰國8家雞肉企業自2020年3月31日及以後生產的符合中國要求的雞肉產品輸華。此前的3月17日更新:新增美國447家豬肉企業、438家牛肉企業、58家禽肉企業自2020年3月17日及以後生產的符合中國要求的肉產品輸華。至此,在中美禽肉貿易開放的短短3個月餘,新增輸華禽肉的美國家禽企業(農場)達271家。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新增輸華肉類企業逾1000家 禽肉與大豆貿易如何演變?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中國進口肉類全線增長,進口豬肉56萬噸,同比增加158.1%;進口牛肉30萬噸,同比增加41.6%;進口禽肉約16萬噸,同比增加91.2%,其中,巴西(61 %)、阿根廷(10.3%)、俄羅斯(10.18%)泰國(9.51%)四個國家的禽肉進口額佔比之和約91%,美國約佔0.53%。隨著新增美國、泰國等國輸華禽肉企業數目的增加,中國禽肉或將持續增加。據全國畜牧總站發佈的預測,2020年,中國的豬肉進口量將達到300萬噸左右,牛肉進口量在200萬噸左右,羊肉進口量在35萬噸左右,禽肉進口量在85萬噸左右。

根據美國農業部於4月2日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26日當週,美國向各地累計出口豬肉(新鮮/冷凍/冰凍)達52.18萬噸,正等待裝船的豬肉總計33.07萬噸,其中,向中國大陸出口豬肉累計20.05萬噸,正等待裝船的豬肉12.38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