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第一王國覆滅所引發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年哈丁戰役的慘敗與耶路撒冷的陷落,讓西方的基督徒驚恐不已。羅馬教廷隨即做出反應,號召歐洲各個君主發動新一輪的十字軍東征。

在教會的調停下,連年交戰的英、法兩國簽訂了和約。

然而兩國君主的金庫空虛,領內也沒有那麼多猶太闊佬可搶,要他們像第一次東征中的前輩們那樣典地出兵又實在強人所難。於是為了籌集軍事資金,兩國開始強制徵收“薩拉丁什一稅”。已然稅負過重的臣民則激烈反彈(以中小貴族為代表)。

這個機會被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三子理查所利用,發起叛軍反對其父。在父親死後,他即位英格蘭國王,是為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並準備與法蘭西組成聯軍,出兵東方。

奈何,他爹收不上來多少的什一稅,難道換了他就能全部收上來了?

理查一世只好重走老路——出售特權、賣官鬻爵、典押莊園城堡,以及洗劫猶太闊佬……好不容易籌夠錢,英法聯軍匯合出發,那已經是1190年的7月了。

耶路撒冷第一王國覆滅所引發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90年近東地區形勢

這邊剛出發,前頭卻已經敗了一陣。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腓特烈)率領約三萬大軍,長驅直入安納托利亞。可即便攻佔了羅姆蘇丹國的首都科尼亞,也無法改變十字軍缺乏水、糧的窘況。1190年6月10日,腓特烈一世居然在渡河時落馬溺斃。

這支十字軍頓做鳥獸散——大部分人為了參與或應對可預見的皇位爭奪而返回歐洲,小部分人則直接坐船去了推羅。剩下名義上的全軍統帥,腓特烈一世之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率5千人在塞爾柱突厥人的襲擾下,艱難抵達安條克。

耶路撒冷第一王國覆滅所引發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文明6》中紅鬍子腓特烈的形象

哈丁戰役中被俘的居伊(呂西尼昂的居伊)在1189年遭薩拉丁釋放後,卻被從歐洲趕來駐守推羅城的蒙費拉的康拉德(博杜安五世的叔叔)拒之門外。居伊只好轉身進攻阿卡城,以求謀取棲身之地。

有賴於歐洲十字軍源源不斷的到達,兵力倒是不成問題。

可是,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丹麥等地的十字軍,加上比薩、熱那亞等“海上共和國”的艦隊。這麼多人擠在阿卡城下,補給與連攜合作都成問題。

1189年4月到1191年1月,十字軍聯軍不僅拿準備充分的阿卡城毫無辦法,反而還因瘟疫爆發,死了好多人。其中就包括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耶路撒冷宗主教希拉剋略,以及耶路撒冷女王西比拉和她與居伊生的兩個女兒。

事態直到5、6月份英法聯軍主力到達後才得到改觀。長期圍城戰的消磨,終於使阿卡城在7月12日投降。此戰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尊嚴王腓力)留下了大半法軍,自己返回歐洲。理查一世成為第三次十字軍的統帥。

耶路撒冷第一王國覆滅所引發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獅心王理查

經過近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宗教狂熱已逐漸冷寂了下來。認識到東方國度並非天堂的一般民眾,對東征的興趣日漸消退。只有事關切身利益的教會、領主、海上商人,仍然對之孜孜以求。

但即便是他們,也逐漸認識到了——保有沿岸商站、維持近東十字軍國家、傳播推廣羅馬公教(天主教),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同異教徒的共存上。因為他們既不可能永遠打下去(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社會穩定);也不可能真正消滅對方(伊斯蘭世界有廣大的後方)。所以,基督徒與穆斯林需要達成妥協。

接下去的時戰時談中,雖則亦有理查一世屠殺數千俘虜這樣的意氣用事,但總體上,雙方都能較為理性地進行討價還價。終於得以在1192年9月2日簽訂了和平協議:

  • 十字軍保有從雅法到托爾圖沙(今塔爾圖斯)的沿海狹長地帶。
  • 耶路撒冷歸屬阿尤布王朝。
  • 各個宗教的朝聖者都能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 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自由往來雙方領地。
  • 夷平阿什凱隆城。
  • 另外,薩拉丁還把真十字架還給了耶路撒冷基督教會。
耶路撒冷第一王國覆滅所引發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果,於基督教世界抑或伊斯蘭世界而言,似乎都談不上滿意,但同時又都談不上不滿:

  • 十字軍雖然沒能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可至少保住了近東十字軍國家的存在,沒給穆斯林包圓兒。
  • 薩拉丁雖然沒能徹底把歐洲人攆下海,卻也沒有把先前的多數收穫吐出去,還為伊斯蘭商人帶來了亟需的和平。
  • 海上共和國們倒是隻賺不虧、受益頗豐——沿海狹長地帶的港口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貿易據點,出錢出船支持十字軍作戰又換來了許多商業特權,可以自由往來的和平環境更是讓他們有利可圖。
  • 唯獨東羅馬帝國受了無妄之災,被理查一世縱兵強佔了本國領土塞浦路斯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