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返回社交圈,可以在興趣愛好群放飛自我嗎?


疫情結束,返回社交圈,可以在興趣愛好群放飛自我嗎?

|不同興趣群的玩法不一樣

普通的興趣愛好一般可以劃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類。

線上的主要興趣愛好有影視劇和遊戲, 愛好者們就在電腦前參與興趣活動,微信群是維繫感情的主要渠道。

線下的興趣愛好包括各類體育運動、攝影、旅遊和放生等, 群的質量主要看線下活動的組織和參與情況。

興趣群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玩得更好”。

為了這個目的, 線上興趣群更重視信息和資源的分享。

線下興趣群需要群內核心成員付出精力去組織活動和交流。

如果你希望在興趣群中獲得更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在這兩類群中的努力方向就是完全不同的。

|在興趣群裡應該發什麼

在興趣群當中發言,除了要遵循我們本週一分享的通用原則之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追求人們的“最大公約數”

數學裡有個最大公約數的概念,在人群中我們偶爾也會用這個概念,追求“最大公約數”就是選擇大家都不反感的話題。

想要成為興趣群中受歡迎的人,最安全的做法是分享那些群裡每個人都有可能用得上的信息和資源。

在影視劇群裡,分享熱門劇集最新的預告片和播出時間。

在遊戲群裡,分享Steam的限時優惠信息。(Steam:綜合性遊戲平臺)

在旅遊群裡,分享目的地的天氣、徒步路線和需要準備的衣物裝備。

在粉絲群裡,分享偶像的代言、活動、演出開票時間和未來半年的行程。

除此之外,那些中立的科普知識通常也會受到大家的喜愛。

2.不出現“大於號”原則

在興趣群最好不要發“A比B強”這類觀點和文章。

踩一個捧一個最容易引發衝突,每個人的好惡不一樣。

如果你剛剛喜歡上京劇,進入一個京劇群,你覺得可能“我們”是同樣的人,遺憾的是一個群裡也可能分喜歡梅蘭芳和喜歡程硯秋的,要知道,這兩家的粉絲鬥了快100年了。

即使你加入的是一個程派青衣愛好者的群,大家對當世演員的判斷和看法也會有區別,所以最穩妥的做法就是, 不出現任何捧一個、踩一個的表達。

成員間彼此爭奪注意力,可能存在一種準競爭關係。

在興趣群中發表“比較”的觀點,容易讓準競爭關係擴大為明確的競爭關係,在圍觀者的壓力之下,最終導致非常激烈的衝突。

審美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在群裡尋求所有人的認同多半是會失敗的,還會讓你筋疲力盡。私底下與看法相似的朋友小窗交流是更好的選擇。

3.“罕見的收藏品”

如果你對某個領域有興趣,一定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一些罕見的資源,比如1970年代的某個演出視頻,或者是一本罕見的早期雜誌。

這些資源雖然不是你的,但是因為罕見,你的蒐集和推薦能夠讓群成員覺得有幫助,大家對你的好感就會上升。

4.“優秀的自制品”

如果你有製作優秀內容的能力,你很可能收穫更多的朋友。

如果你自己能唱一段,而且唱得不錯,固然能在京劇群裡收穫朋友,但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有總結、歸納和剪輯的能力,也是非常可貴的。

我曾經看見過有位網友剪輯出來的“吊毛”合集(吊毛:戲曲中高風險的前空翻動作),把一些著名的戲曲老先生翻吊毛的鏡頭剪輯在了一起。這類作品比“收藏品”更需要花功夫,每個群裡都渴望有這樣優秀的群友加入。

5.無效信息堅決不要發

曬娃、曬自拍、拉票求贊這些無效的信息,在愛好群裡一樣讓人反感。

不要因為沒有領導上司而把這些信息發到愛好群。

如果經常這麼幹,群裡的所有成員都會覺得你不尊重他們,把大家討論共同愛好的地方當成了一個垃圾桶。

這些群固然沒有領導來批評你,但也因為你不是現實中的熟人或者朋友,所以你很可能會捱罵或者挨懟,多拉兩票也就是一兩元錢的好處,被懟一句生一上午氣,完全沒有必要。

6.不挑戰爭議話題

一些和群主題無關的觀點信息,比如中醫、養生、謠言這類,既容易引戰,又可能帶來麻煩,自己不發,別的群友發了也最好不要評論。做到這一點,群主一定會感激你。

|興趣群最適合交朋友

在之前的課程中,每當我強調“不要在職場上交朋友”,就會有關係戶同學留言說,自己的社交圈子特別窄,好像除了公司同事完全接觸不到什麼人,如果不和同事交朋友,感覺自己就完全交不到朋友了。

缺乏合適的興趣愛好,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關鍵。

做過招聘的同學可以想一下,簡歷上寫“讀書、旅遊”的人,一般就是沒有興趣愛好的人。有興趣愛好的人會寫“科幻小說、登山”。

興趣最好是從小培養。看見好多人激烈地批判送孩子上興趣班的家長:

“我就覺得我的孩子應該放飛自我,做自己就好了。”

這樣的家長都是腦子沒有想明白的,一般來說都不愛花錢,也不願意花精力在孩子身上。

讓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語數外上,是家長偷懶。以後他長大了,什麼興趣愛好特長都沒有,會埋怨父母不上心的。

此外就是別指望孩子靠藝術特長上個好學校,最強大的家庭才會讓孩子學一些不用來升學的技巧,升學的事情應該是學生盡力、家長努力。從來沒有賭在一兩個單項上的。

許多從小除了語數外什麼班都沒上過的孩子,到了成年後才去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有的人會二十幾歲去學鋼琴、有的人會去學各種格鬥,這是對的,人不應該停滯。

擁有同一興趣愛好的人,消費能力的差異不會特別懸殊 (尤其是攝影、旅遊這種本身就需要支出金錢的愛好),而大家所從事的職業分佈可能極為廣泛。

換句話說, 我們有機會通過興趣愛好群,結識到那些和自己經濟條件相似,而所在行業完全不同的朋友。

他們也許是律師、醫生、警察,關鍵時刻他們的專業意見能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

他們可能成為我們的甲方或乙方。

有不少人甚至通過興趣群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終身伴侶。

此外,有些興趣群裡有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如果遇見同一個領域的人,後者可能會成為前者的師傅或者貴人。

|興趣群為什麼會越來越小

如果你曾經在一個規模很大的興趣群中長期蹲守,很可能見過這樣的情況:幾百人的大興趣群活躍度越來越低,一部分成員開始私下組建小群。這類小群的活躍度比大群高,討論質量也更好。

常見的建小群有以下幾種情形:

1. 大群裡發生了爭吵

如果興趣群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群成員可能就此分裂成好幾個陣營,這個時候基本每個陣營領頭的人都會想要成立自己的小群,小群的成員在關鍵問題上立場一致,會是一個更加團結的集體。

2. 為了更方便交流

有時候雖然沒有爆發衝突,但是群成員的偏好和看法已經出現了明顯分歧,尤其當部分成員和群主的觀點不一樣時,他們就會選擇私下另起爐灶,減少在大群中的活躍度。

3. 線下見面的需要

有些同城的群成員會組織一些線下聚會,參與者們通常都會單獨拉一個聚會小群。 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面的成員之間,自我暴露的程度會明顯高於普通網友, 這些人也更有機會成為真正的朋友。

總而言之,一個逐漸縮小的興趣群最後可能發展成穩定的朋友群。經過篩選和淘汰之後,群內所有成員除了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很可能還有著類似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和審美偏好。

大家互相成為微信好友,開放朋友圈,彼此的自我暴露程度更高,如果曾經有過一起聚餐出遊的經歷,還會交換真實姓名和支付寶賬號。

|興趣群裡不應該做什麼

1.不打架

興趣群的成員之間很少有真正的利益糾葛,又不是搶雞蛋又不是爭奪金坷垃,吵贏了誰你也得不到一個好崗位。

除了得罪人,只會讓圍觀群眾覺得你是一個情緒管理能力不好、同時沒什麼正經事的人。

2.不助拳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興趣群的群主或者群裡比較有影響力的人在公共社交平臺(微博、豆瓣等)上和人有了衝突,號召群裡的成員去幫他懟人和罵人。

這是弱者的表現,而且拿別人的時間不當一回事,提出這種不合理要求的群主,已經把群內成員視為自己可以支配的人。這樣的群可以退掉了。

3.不代購

有些群主會組織一些集資團購之類的活動,聲稱自己擁有某些特殊渠道,可以為群成員爭取到更加優惠的價格,也就是“本群成員專屬福利”。

最好不要為了圖一點小便宜而參與這類團購,如果一個人真有渠道能便宜拿貨往外賣,他一定忍不住會在淘寶上開店的,支付寶交易能保障你的利益,微信轉賬就是點對點直接到賬,很難往回討了。

|粉絲群:特殊的興趣群

粉絲群是一種特殊的群,一群人的愛好不是一個運動或者一個項目,他們愛的是一個人。

除了日常聊聊八卦信息之外,很多粉絲群同時承擔著 線上輸出內容、線下組織活動 的雙重工作。

前兩天有關係戶同學留言問我說,偶像的前同事在訪談節目中黑他,現在兩邊粉絲掐架,自己也和小夥伴一起去對吵了,但是感覺這麼做並不好,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我告訴她說,你要相信偶像的經紀公司。

娛樂產業歸根結底還是一門生意,生意上的事情自然要回到生意場上解決。偶像明星的商業價值不是靠粉絲掐架水平來決定的,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片酬和國際化品牌的代言收入。

想要支持你的愛豆,就應該專心工作,努力賺錢,買他的演唱會票、電影票和專輯,買他代言的產品。

年輕的時候,給偶像剪一個小視頻,P幾張粉絲海報什麼的,就能在群體中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如果努力工作,十年之後,你對偶像的用處就會更大。

如果掌握了各種資源,能對偶像進行投放、發出工作邀請,成為幫得上偶像、和偶像一起賺錢的人,才是最有實力的粉絲。

相反,如果只是去接機、舉牌子、揮舞熒光棒,那就是小兒女的追星法,就落了下乘,多想想自己的偶像十年後會怎麼樣, 多想想自己十年後能做什麼。

這就是:

“我賭你不是曇花一現,我愛你愛得細水長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