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興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一件或者多件事物有著超過其他事物的比較濃厚的興趣,這些興趣有些是先天的,所謂的天賦即使如此。也就是說自己並沒有進行過什麼專門的訓練,但是在這方面卻總能輕而易舉地勝人一籌,自己對此也是情有獨鍾,每每做起來總是感到很舒服,無聊和寂寞的時候,經常通過做這件事來愉悅自己,或者說只要有時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去做這件事,樂此不疲。還有一些是經過鍛鍊形成的,也就是經過開發形成的興趣。每個人從幼時到成人,除了少數極具天賦的孩子在某些領域很自然地就呈現出某種特殊的能力以外,多數人的興趣都好像是一片處女地一樣,需要開發才能呈現。如果沒有後天開發這一過程,一個人的興趣就像是埋在土裡的金子,難有見天之日。就像美國80歲開畫展的摩西奶奶、日本60歲退休在家的工程師堀內辰男連續17年用Excel作畫一鳴驚人的例子,都是興趣遲遲沒有得到開發的實例。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每個人都是天才,前提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裡,所以如果找不到這個領域,這個天才也就無從談起。每個人都有略勝他人一籌的地方,當然這裡的他人更客觀點來說指的是自己周邊的人群,而不是指所有人。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自己討厭做的事一樣,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某種事物的興趣也往往會伴人一生。

以上說的是一個人單純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能夠愉悅自己的事情或事物。這些單純的興趣有的能轉化成職業,比如喜歡繪畫的人最後成為美術工作者;有的能幫助到職業,喜歡繪畫的人,他的職業是一個單位的工會宣傳幹事。有的則完全與職業無關。比如一個音樂愛好者最後的職業是醫生。但更普遍的情況是,興趣愛好能夠引導一個人的職業選擇,而且如果個體有充分自主選擇權的話,興趣就會自然成為擇業的標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傾向的人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職業,還有很多人是在冥冥之中選擇了某個職業並深深地愛上這個職業,細細想來,其實還是興趣在起作用,是興趣成為個體職業選擇無意識的硬標準。下面舉幾例說明。

先看一位名人---作為國家一級演員的賈冰的成長史。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喜劇演員 賈冰

年少的賈冰調皮至極,父母無法將之調教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17歲高考無意外落榜。賈母對他說:“冰呀,你學習不好,媽媽抬不起頭啊!你還天天闖禍,你讓媽媽怎麼辦呀?”但賈冰真的不喜歡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他想參軍,在經過艱苦的訓練過後,成為一名合格的炮兵。在部隊又恰逢部隊文工團招募文藝兵,對相聲及喜劇情有獨鍾的他不顧一切毛遂自薦。為成為文藝兵,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練習,最終在選拔時搖身變成黑馬勝出。成為文藝兵後,他像打雞血一樣,榮獲4個三等功和1個二等功。在26歲退伍後,加入浙江曲藝雜技總團,之後幾年連續拿獎。在28歲成為正科級幹部,曲藝雜技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在35歲成為副處級總團副團長。但他依然不甘心偏離自己喜歡的事業,於是他毅然辭去了副處級的“鐵飯碗”,自主參加某喜劇大賽最終奪得總冠軍,最終賈冰在他38歲時成功參加了春晚,成就了自己的戲劇事業的夢想。

再看一個痴迷於畫線條的素人藝術家的成長故事。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畫家 汪化

她叫汪化,1981年出生,汪化不是原名,取名“汪化”意為“在汪洋大海中融化”。她的父母都是農民,汪化小學五年級學歷,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不甘心在農村生活一輩子,她很早就獨自一人在外打工十多年。沒有學歷、沒有家庭、沒有事業,汪化的人生很難看到亮點。直到她開始接觸到繪畫。那是在上海打工時,汪化在地攤上購得一本關於攝影教程的書,在不經意的臨摹中,臨摹的快感讓她一發而不可收地愛上了畫畫。自此後,除了工作、吃飯和睡覺外,汪化把所有的閒餘時間都用在畫畫上。2012年,已經是31歲的她帶著僅有的3000元積蓄來到北京。初到北京屢次求職未果,最後就像天使在召喚一樣,她來到中央美術館食堂求職,她向食堂經理的請求很簡單:包吃住,不要工資,上半天班,其他時間畫畫。她住在中央美院外面的一個10平米的地下室,食堂最終給她每月1000元的工資。她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裡,通常一條30米長幅她要畫一年。默默無聞的她從未意識到自己作品的價值,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名人,一直到有一天她的畫作被美院學生髮到網上,她才被關注並得到畫家和美院教授們的認可,在伯樂老師的推薦下,汪化的作品入選北京時代美術館的畫展和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全國中青年水墨畫家展覽。自此,汪化的才能和作品才被外界所認知,如今35歲的汪化依然單身,她將畫畫視作精神伴侶,汪化表示:“畫畫意味著生命。”

最後再來看一位日本國寶級畫家、現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講師---清水裕子的成長故事。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日本畫家 清水裕子

裕子在她30歲前從未拿過畫筆。11歲的她隨做生意的父親一起去美國生活。四年後裕子回到日本讀高中讀書。在考大學進行專業選擇時,裕子本想選擇感興趣的藝術,但最後順從父母的意思,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廣告營銷。畢業後進入一家公關公司就職。

裕子入職的第一天就感覺自己與公司格格不入,但裕子還是庸庸碌碌地在公司磨了10多年。直到快30歲時,裕子驚覺自己不應該再這樣浪費時間了,她決定迴歸自我,去投身那個值得自己貢獻一生的事業-----繪畫。於是她毅然辭職,拿著自己的積蓄到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插畫,她用四年時間讀完大學與研究生,在拿到碩士學位後開始獨立創作。剛剛開始接單的裕子,身在異國他鄉,沒有名氣和人脈,有時候一個月都接不到一張單,但裕子卻覺得那段日子是最快樂的,她第一次體會到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有多充實與滿足。這期間雖然很窮,但是裕子很快樂。她覺得沒什麼比能以興趣為事業更令人興奮了。裕子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人的是:在面臨十字路口的選擇時,需要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終於,在53歲時,裕子成為世界知名的繪畫大師。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我們能看到這些人身上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循著自己的興趣去探索自己的天職,雖然在成長的路徑上充滿坎坷和曲折,但總是殊途同歸,好像水流千遭歸大海一樣,人最終的職業選擇都會朝向自己的興趣領域,有的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有的是為了自己能在競爭中勝出。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一生都在自己的興趣之外謀求工作,那就只能說是在謀生,完全談不上職業的滿足和快樂。很多人滿足於自己付出和收入的性價比,完全沒有考慮職業滿足和成就感。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馬未都

收藏家、古董鑑賞家、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兼院長馬未都先生本身的成長故事也是興趣引導職業的精彩的案例,在此不贅述,他有一個關於天賦和努力哪一個重要的描述,很形象也很生動,他說一個人的天賦佔20%,努力佔80%,如果有天賦也努力,最終成就可能達到100%的程度;如果沒有天賦但是很努力,最高成就也只能達到80%的程度;如果有天賦但是不努力,最後只能在20%基礎上開始計算,至於達到多少就看個人努力的程度了。這裡所說的天賦,我們可以把它簡單地理解為興趣。人往往都是在自己有天賦的領域裡能夠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反過來,這種成就感又會激發他(或她)在這一點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或練習,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道理。

興趣:或早或晚都會成為一個人的職業歸宿

司南

興趣誘發的職業導向不是規定,也不是說教,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當下很多人欠缺對職業的瞭解,同時又缺乏對職業和學習關係的認識、職業與個體的個性特點的關係的思考和了解,所以有的人將興趣與職業對立起來,甚至認為,如果把興趣做成職業,那我還哪有興趣可言。還有的人覺得興趣和職業是兩回事,興趣是用來娛樂的,職業是用來賺錢的。完全沒有考慮過興趣與職業合體會是什麼樣。還有的人認為興趣和職業沒有必然的聯繫,可以看一看自己周邊熟悉的那些在職業上被公認為做得還不錯的那些人,看看他們哪些人靠的是努力,哪些人靠的是天賦(興趣),無論如何,在自己的職業領域裡如果能夠發揮自己天賦(興趣),這樣的人的工作成績一定不會太差。反之,如果自己的職業與自己的興趣迥然,即使通過後天的努力或者其他的因素(如人脈關係等),那他一定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的,這不是哪個個人的偏見,這是必然的客觀規律。這與馬先生的20%與80%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順其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但是一定得懂得其中的道理。還是那句話: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儘早明白這個道理,儘早地開始尋找屬於自己歸宿的旅程,誰都能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