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導讀:故鄉是一代人的記憶,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中國人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大的遷徙,從農村到城市,從泥土到霓虹。故鄉的草木光陰,是一代人與土地、父輩、家鄉的記憶。周華誠用溫柔的文字記憶自己與故鄉土地的歲月、四季耕種、舊時風景、鄉村慢生活,配上金雪繪製的水墨插畫,讓人沉醉和嚮往。

01 你還記得故鄉和稻田裡的美好時光嗎?

清晨醒來,小鳥們在窗外的樹梢上嘰嘰喳喳鬧個不停,啁啾啾——嘀哩哩——音色多變,悠揚悅耳。遂想起作家周華誠在《草木光陰》一書裡描寫的一段文字:“鳥鳴婉轉多變,且是彩色的,文字描述起來捉襟見肘,令人著急。”細細體味,這燕語鶯聲果真難以形容,不禁為周華讀細膩的文風所折服。

書桌上這本《草木光陰》我已經反覆讀了好幾遍,一直意猶未盡,不時翻閱,總有感悟。有質感的封面、安靜靈動的文字、稻田裡流動的四時光陰、對大地萬物的款款深情、一幅幅清新的鄉間水墨畫,無一不勾起我心中塵封的鄉愁。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那些遙遠的童年歲月,田野中父老鄉親辛勤勞作的畫面,漸漸明朗清晰。周華誠在文章裡說:“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以及每一位離開故鄉的孩子。”我頃刻暖了心,捧著這本書如獲至寶。

離開故鄉已有多年,我像千千萬萬的孩子一樣,外出求學和工作,然後定居城市,便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不覺中把故鄉遠遠地拋在了腦後,漸漸漠視那個生養我們的小村莊,還有即將荒蕪的田野。我們和父輩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再也不需要它了呢?

現在的鄉村田野,不是荒草萋萋,就是留守老人親手種下的青菜和水果。我問鄉親為何不種水稻,他回答:“商店買大米很方便,水稻種起來不但麻煩,還得花力氣。”

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每一座村莊都寂靜得可疑。古詩裡描寫的“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這樣的情景,在鄉村已經不復再見,同樣消失的還有成片的水稻田。“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種畫面只有古詩裡才有。

02 故鄉不只是用來懷念的,我們還可以為家鄉做一點實事

多年以來,我已經忘了細膩的泥水在趾間滑動的感覺,彎腰插秧時退步原來是向前,低頭有云在水中游,抬頭有純淨湛藍的蒼穹;我也忘了鐮刀的模樣,憶不起陽光下稻穀的清香、赤腳在田埂間採摘野草野花的歡愉、還有螢火蟲忽明忽滅的黃昏;我甚至遺忘了父輩們收穫一粒稲谷、一把青菜時的喜悅,還有他們辛苦勞作的意義。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但是,我所遺忘的這些情節,在周華誠的書裡一一在呈現。《草木光陰》裡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深情悠遠的田園牧歌,篇幅不長,處處留白,卻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這些滿含鄉愁溫暖的文字,喚起了人們對於故鄉的記憶、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對一粒米一碗飯的珍惜、躬身耕種的樂趣、還有對鄉野生活的詩意向往。平靜的文字裡,蘊含著震懾人心的力量;恬淡細膩的描述,即是王維、范成大田園詩歌的再次續寫。

周華誠的家鄉在浙西衢州,遠離故土多年以後,他再次返鄉種田,因為他說:“我的根,還在故鄉。”他和父親一起種植水稻,做一名田園生活的踐行者,把“父親的水稻田”打造成了一個IP,他說:“故鄉不只是用來懷念的。一塊田地,能帶給你的,遠比你想象的要多。”這樣的人和理念值得敬重。

生活在城裡的人們,對於四季的感知是粗糙的,而田野裡的四季,卻是那麼分明清楚。周華誠眼裡的春天是熱鬧又安靜的:“山坡上春意漸濃。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綠色,攤開在山野。各種各樣的野花,呼啦一下冒出來。”“山泉水的聲音,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傳來。雲雀在遠遠的地方叫著,聲音傳出很遠。我忽然覺得心裡安靜——安靜極了。”

“村莊是從草葉尖上醒來的。”讀到這句話之時,我的心忽地就柔軟了。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他的文字清新風雅:“天光,倒影,鳥鳴,蜻蜓飛。我一個人在田間插秧。一行一行青秧插到田間,就好像把一行一行文字寫在紙上。”

稻田裡的每一項勞動,在他的眼裡都成了詩,他這樣形容耕田:“耕田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田如紙,犁似筆,水就是墨,那牛與人一起,揮毫潑墨。他們來來回回,在一方畫紙上繪出自己的作品。”

周華誠對待文字,就像他對待土地一樣誠懇,每一個字都乾淨清澈,簡靜入心,讀著、讀著,一顆浮躁的心立刻安靜,彷彿置身於田野鄉村青蔥安寧的氣息裡。

他的語言風趣詼諧:“稻田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有小雀會在稻田邊做窩,也有老鼠會在田埂邊做窩。小雀的窩往往才開工不久,只有一個雛形,它卻飛走了,留下爛尾樓”。

他描寫初冬的田野:“田野裡漸漸地歸於一片沉寂。”雖是短短的一句話,卻畫面感十足:秋收結束,稻穀歸倉,田野空曠,寂靜無聲。

他說:“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語言會變得多餘,語速和行動會變得緩慢,臉上也就慢慢有了植物的神情,擁有了一臉的自信和淡然。”我想起了還在務農的小叔父,他的臉上就有植物自然的神情。

03 現代人的詩與遠方,永遠不在城市,而在我們的故土鄉野

光陰無限流轉,草木依舊有情。我們在土地裡種下的每一粒種子,它都會靜靜地給你回報。

周華誠認為:“米飯應該得到尊重和敬畏,靜靜地吃一碗米飯,是一件多麼平凡卻重要的事。”能說出這樣話語之人,他是真正的農民。只有認真在田野裡揮灑汗水的人,才能懂得一粒米的珍貴,才會明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書中有一篇散文《村莊的黃昏》,獲得了“第二屆三毛散文獎。

這是一篇厚重而引人深思的文章,周華誠通過父親、耕田佬馬岳雲、木匠小舅他們的故事,展現了農村這二三十年裡生活的變化,讀來讓人噓噓不已。或許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是時代車輪向前奔跑時,必需經歷的疼痛,因為誰也無法阻止農村走向蕭條。

但是,周華誠卻試圖喚醒我們對故土的珍惜,他告訴我們:不能忘了本,人類心靈的棲息地,我們的詩與遠方,永遠不可能在城市,而是在山野和田園。

他說:“一個農民的一生,耕種次數其實是有限的,一個人活到八十歲,也就看到一百六十次水稻成熟而已。”我想起了我的父親,畢生的精力都在田野裡忙活,種植水稻曾經是他的專長,可是他只活了五十多歲,他看到水稻成熟的次數又能有多少次呢?我不禁潸然淚下。

04 《草木光陰》是一本適合孩子們閱讀的稻田科譜書

週末,我和讀三年級的女兒,一起翻看《草木光陰》,在詩意的文字和空靈的畫卷裡,感受緩慢流動的鄉野氣息,彷彿隔著紙也能聞到草木的芬芳。女兒說:“媽媽,我們也去種田吧!”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一個孩子可以從文字中科譜生活裡未曾感受過的事物。

周華誠的《草木光陰》:故鄉田野裡的四季時光

周華誠說,“一個孩子,如果童年能夠在鄉下度過,能和大自然親密地接觸,經常與草本山野、飛鳥昆蟲打交道,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他會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學會珍惜周遭事物,學會萬物平等,學會用心去體會萬物生長的規律。”

所以,這不僅是一本成年人的書籍,更是一本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好書。現在的孩子們都不懂得糧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他們雙腳接觸不到真正的土地,傳統的中國農耕文化正在快速地消失,即使是農村的孩子,他們也很多不會種田了。

這就是周華誠寫下《草木光陰》這本書的初衷:從春到秋,記錄下水稻耕種的過程,讓我們的孩子明白,一粒米是這樣生長出來的,也讓他們明白勞作的意義和艱辛,因而珍惜糧食,敬畏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