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行 金庸究竟想表達的是怎樣的寓意

  《俠客行》在眾多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中並不起眼,外界的反響和評價也並不特別高。不像《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等好評如潮。《俠客行》即沒有宏大的背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更沒有家仇國恨的武俠小說傳統橋段,然而此篇小說意義卻極深遠。能讀懂的少之又少。讀《俠客行》若執於細處覓讀。則如書中識字者從參研武功秘訣圖解,全生了歧見。

  

俠客行 金庸究竟想表達的是怎樣的寓意

  整部故事也到簡單,不過一個叫石破天的小子,在一系列的奇遇中尋找生父生母知道“我是誰”的歷程。而且在《俠客行》中的語言幾乎都是粗鄙俗語。“狗雜種”不三不四兄弟張口就罵娘。這部書與其說是一部武俠小說,還不如說是金庸先生的一段感悟。

  而在金庸這部書中的核心卻在於俠客島上,一眾識字較多、秉性聰穎之輩卻在參研武功秘訣圖解時,全偏離了真正的本意。誤入了歧途,但雖是誤入歧途,卻也各自成派。形成各自體系。雖可互相映證,卻不可得到一個統一認可的標準解釋。歷經幾十年無果,卻被一個一字不識,一根筋的石破天誤打誤撞給破解了。

  

俠客行 金庸究竟想表達的是怎樣的寓意

  這個的描述卻很有意思。

  如果我們聯繫到現實,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完後的理解或解讀是不同的,同樣一個老師教,同樣的教材,結果卻也大不相同。就是《俠客行》這本書本身,也是爭議不斷。觀點不一。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文字釋義和解釋,很多時候是取決於接受者的自身的理解。而自身的理解則侷限於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固執的觀念。

  

俠客行 金庸究竟想表達的是怎樣的寓意

  而核心規則的理解如同觀賞一棵大樹,往往都喜歡從枝葉下手,卻最容易忽略近在眼前的主杆。順著樹葉去解讀一棵樹,會沉迷於每一片葉子的不同而混亂不清,無法尋到主旨。似相似卻又個個不同,每一個人解讀一片樹葉與另一個人另一片樹葉的結果即相似卻又不同,而且每一個人的過往也不相同。結果自然是一種混亂。

  當下的各種各樣理論紛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金庸很少去談這部著作。查遍了網絡,也沒見隻言片語,這部書更像是其有感而發的一部作品。也許金庸先生自己認為小說作為一種娛樂的媒介所以不應該承擔起文以載道的責任,所以,每個人從金庸先生小說中得到的感悟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理解文意體會表達的意思,也都是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微妙感覺吧。

如果這篇文章讓您閱讀愉快,別忘了點贊、關注、收藏、轉發哦,感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