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曶鼎青銅器久已遺失,淹沒在歷史的深處。可喜的是留下了鼎銘搨本,《三代吉金文存》等書籍收錄,多少給後人些許安慰。

曶鼎銘文是西周中葉青銅銘文。據有關記載,鼎器內銘文二十四行,四百一十字,因下邊緣殘泐,現存三百八十字。其內容記載了制器主人曶經歷的事件,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記載周王在穆王廟,冊命曶繼承其祖考管理司卜之事;第二部分記述曶因賠償事件與貴族效父一方發生矛盾,曶向井叔控訴;第三部分,交代事件起源,匡搶奪曶的麥子,驚動了太子出面調停。此銘文披露了有關冊命儀式、奴隸價格、田產訴訟等內容,史料豐富,案例典型,對研究西周歷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曶鼎的所鑄年代,銘文沒交待不清,究竟是共王、懿王、孝王哪個時期的?引起學術界的爭議。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青銅器上象這樣的長銘文不多見,尤其出在西周中期,寫、鑄都十分精美,並有自己的書寫特點,值得探討一番。

近察遠觀曶鼎銘文,一種茂密樸拙、凝鍊厚重、壯碩雄渾之氣躍然而出。字數多體量大,章法排列甚為齊整。讓人聯想到那個冷兵器的時代,似戰場列陣,旌旗獵獵,劍戈錚錚,甲兵凜凜,好不威風!此銘帶著那個時代的氣息特徵,讓餘見之即揮之不去。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鑄字符合西周中期金文特色。結體較為規範嚴整,線條勻淨渾圓,已不顯早期的簡陋與粗疏,不期然地進入了“成年期”。其字形美觀大方,字勢峻朗,字體統一,象形成分進一步弱化,形意字為主體,線條簡化,儘管保存少許筆畫繁多的象形字,只是增加了整體的生動性,並不妨礙整體篇章之美。

金文書體演變一千多年,經歷早、中、晚期的書法樣式,風格各不相同,既使同一時期之銘,也是千姿百態。近期我著重研習了金文中的著名鼎銘長銘,感到各有其貌,各呈其態。那麼,曶鼎銘文的特色又有哪些呢!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字體規範,造形準確。此銘堪稱金文的規範之作。幾百個字都是經過演變定型的大篆書體。篆法合規,寫法統一,少有怪異生癖之字,屬於大篆“通用體”。字形組合優美,點畫位置適中,符合審美一般規律,入佳妙之境。

線條粗壯有力,字顯渾厚雄強。估計寫銘文時,墨飽筆酣,筆力沉鬱,筆道雄強,內含骨力,定為書寫高手所為。鑄造精細,突出原汁原味,體現墨跡墨韻,是筆痕墨味較為濃郁的作品,與一般銘文相比,確有獨到之處。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佈局分佈嚴整中有散淡,行列有序而生動。銘文乍看上去密不透風,細品慢察又灑脫從容。雖然豎列排的較緊,但橫列卻能縱橫馳騁,字跡大小不等,並不勻稱分佈,字畫較多的可佔一二字位置,字畫少的儘量縮小空間,加上一些古老的象形字體雜陳其間,憨態可掬,使章法活潑靈動,並無臃塞之感。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此鼎銘與穆恭時期的其它銅器銘文比較,還有其特殊的一點,那就是銘文十分粗獷、拙壯,這是鼎銘澆鑄有關。鼎範上的字一定粗壯有力,而筆道粗細不勻,邊沿未加修整,因而拓出的字體筆劃不夠光滑,但這些經過銅水澆鑄後的字,增加了筆畫線條的厚重與濃聚,加上後期的泐損繡蝕及銅鏽斑駁,反倒增加了鼎銘的朴茂氣勢。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此帖可作為金文範本臨習。原鼎已失,遺銘彌足珍貴。其字數多,便於系統臨習,容易加深印象。字勢粗壯雄強,氣象宏大,易得其勢。正值金文定型之際,既非早期字體過於率意,又非後期太過圓熟,不生不澀,極易上手。練上一段,對全面掌握金文書體,頗有益處。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曶鼎》長銘文是金文學習的好臨本,不妨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