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道教茅山宗的一位傳奇祖師、有著“山中宰相”之稱的陶弘景,在他的一本名為《養性延命錄》的著作中說“人常數欲照鏡”。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難不成道長也需要愛美?

對此,陶弘景祖師的答案是否定的。他隨後解釋說,“人常數欲照鏡,謂之存形,形與神相存,此其意也”,並明確指出“若矜容顏色自愛玩,不如勿照”。可見,陶祖要提倡照鏡子的主旨在於“存形”,達到“形神相存”的目的。那麼,何謂存形,形神相存又有什麼好處?

“形”的概念是與“神”相對而言的,顧名思義,“形”是形體的、物質的方面,“神”是精神的、非物質的,一個人離不開形與神兩個方面:形為神之舍,神為形之主,有形無神則為行屍走肉,有神無形則無以寄託。形神相存相守才能長生久視。《莊子·在宥》篇中記載黃帝向廣成子請教“治身長久之道”,廣成子告誡黃帝,“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通過“抱神以靜”使得“形將自正”,最終達到“女(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的目的。


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道教是愛生、貴生的宗教,同時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重視有形的生命機體,是以道教繼承和發展了形神並重、形神相守的修持觀念。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在其著名的《坐忘論》中引《西升經》說:“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可見道家之修行,不獨養神,“所以貴乎形神俱全也”。歷史上的許多高道大德,年逾古稀而猶有壯容,被認為是“有道”的象徵。

陶祖所屬上清一脈的修行法門以存思(存想、存神)為其主要特色,“存”指意念的存放,“思”指瞑思其形。通過存思某一物體或神真的形貌、活動狀態等以達到集中思想,去除雜念,修煉形神的目的。存思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雲霧)、景物(氣、炎火)、人體(五臟、丹田)及神真(身內神和身外神)等。

司馬承禎在《天隱子》中總結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如此一來,常照鏡子觀察自己的容貌,把自己的容貌熟記在腦海中,無疑是有助於“存我之神,想我之身”的修煉活動的。


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既然需要常照鏡子,一向堪稱“技術流”的道長們自然少不得親自鑄造寶鏡,道經《上清長生寶鑑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寶鏡的樣式,其鏡銘曰:百鍊神金,九寸圓形,禽獸翼衛,七曜通靈,鑑包天地,威伏魔精,名山仙佩,奔輪上清。

而此前提及的司馬承禎道長恰恰也是一位鑄造界的高手,並且他親制的寶劍、寶鏡還是敬獻皇帝的“貢品”,其鑄造技術之高可見一斑。玄宗皇帝在收到司馬鍊師的劍、鏡之後,御製《答司馬承禎上劍鏡詩》一首,作為答謝,其詩云:

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

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

寫鑑表容質,佩服為身防。

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

玄宗皇帝的一句“寫鑑表容質,佩服為身防”也透露出,寶鏡不但可以助人存形,還有使得群妖現形、眾邪不幹的宗教功用。幾經滄桑,司馬鍊師當年鑄造的寶鏡已不可見,幸運的是現存明道藏中還收有他的《上清含象劍鑑圖》(圖見正統道藏6冊684頁)一卷,內中描繪了其寶鏡、寶劍的形象。

說到了這麼多,最後還請大家記得常照鏡子,存念形容,使形神相守,以期能如《清靜經》所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END-

弘揚道法 功德無量

道長曰,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

更多精彩內容

Recommended reading

道教熱點

| 凡人看宗教

| 三月三紫霄宮慶賀武當玄天上帝聖誕法會圓滿舉行

| 何謂“度人”?“度人”的前提是什麼?

| 神性?獸性?人性?修行到底在修什麼?

| 武當山道教學院海外弘法圓滿返程

| 武當山道教學院海外弘法之跨界交流

| 上元佳節紫霄宮恭賀天官聖誕賜福法事

道教文化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一)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二)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三)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四)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五)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六)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七)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八)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九)

| 有關張三丰祖師仙蹟的部分文獻及內容彙編(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