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談起揚州民歌《茉莉花》在全國那是家喻戶曉,可以說被譽為中國“第二首國歌”而響徹海內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人民推薦的優秀歌曲。當然全國也有其他版本的《茉莉花》唱法,這個暫且不討論。今天就來談談響徹海內外的小紅軍何妨版的《茉莉花》怎麼來源於揚州清曲【鮮花調】?

揚州清曲介紹

揚州清曲始於元朝小唱,在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富有揚州地方氣息的曲種,到了清康乾時期達到了全盛階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揚州地方古老傳統曲藝之一,具有地域性的地方曲種。題材大多是以揚州方言演繹的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等。也被成為揚州小曲、揚州小調、維揚清曲。鄭板橋曾在詩中寫道:“千家養女先教曲”,教的就是揚州清曲。另外揚州清曲的曲牌非常豐富,根據清曲研究專家統計有121支。其中有一支就是【鮮花調】。2006年揚州清曲就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揚州清曲對其他地區曲藝的影響

歷史上揚州清曲最巔峰時期是在乾隆年間,其顯著標志,第一湧現出了大批有成就的清曲藝術家;第二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清曲曲目;第三清曲流傳的範圍空前廣大,清曲藝人的足跡,已踏遍南到廣東,北到遼寧的大半個中國,對許多地方的曲藝和戲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曲藝方面有:東北二人轉、遼寧南部的昆高笛曲、湖北恩施的恩施揚琴、廣東珠江的南音、山東的山東琴書、四川的清音、河南的大調曲子等;戲曲方面有:山東章丘的章丘梆子、兩廣的粵劇、廣西桂林的文場戲等。古代的揚州城在歷史上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四面八方來揚州的文人很多,揚州人也有很多去外地做官,經商,通過各種途徑很方便的把揚州清曲傳向全國各地。

揚州民歌《茉莉花》的由來

1942年,當年的小紅軍何妨在揚州六合縣東鄉八百鎮採集到的【鮮花調】,最早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慧集》上,書中在卷十二“小調新譜”中記錄了七首小調,其中一首就是【鮮花調】,用工尺普記載,由揚州清曲家王萬青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後經何妨改編成了家喻戶曉的揚州民歌《茉莉花》。這首【鮮花調】小曲就是《茉莉花》的前身。

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小紅軍何妨採集鮮花調的過程

何妨在晚年親口對媒體記者說:“《圖蘭朵》中的《茉莉花》和江蘇民歌《茉莉花》,雖然有的地方不完全一樣,但是它們應該出自同宗。這個‘宗’,就是揚州民歌小調”。

何妨還回憶了《茉莉花》的採集整理過程:“這是1942年的冬天,我們就到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東南地區,什麼東南地區?就是六合、儀徵、揚州的西邊、甘泉這些地區,有一天白天早飯後,我就冒著風雪,在田間泥濘小道走了幾里路,到一家茅草屋裡面拜訪一個民間藝人,我一進門就講:師傅,你是當地很聞名的一個藝人,你肚子裡面有一肚子的民歌小調,所以特來拜訪,請撿最好聽的唱給我聽。我當時14歲了,他當時有三十幾歲了,修長的身材,生活蠻貧困的,穿一個大棉袍,有補丁的,戴一個破氈帽,從泥牆上拿了一把胡琴說:新四軍小同志啊,你遠道而來也不容易啊,那我就給你唱一唱吧,有個【鮮花調】你可曾聽過啊?我搖搖頭,我說我沒聽過,請師傅教我,他就操起胡琴邊拉邊唱,我就記到我的本子上”。以上是何妨的原話。親口承認他當年採集的是【鮮花調】。

何妨當年採集的【鮮花調】有三段歌詞,分別是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1957年,何妨將原來的曲調改編創作,三段歌詞都用同一種曲調,把原有歌詞統一改成《茉莉花》,並以悠揚的拖腔作為結尾,這就是今日流傳海內外的《茉莉花》。

《揚子晚報》印證了何妨的回憶

1998年2月23日的《揚子晚報》刊載了南京陶和之先生的文章《傳唱人》,文中提到何妨先生當年所見:“教何妨的是位民間藝人,善於男唱女腔,並能自拉自唱......”,又說:“他每次拉唱時都是雙目緊閉,盡心拉唱從不出錯,所唱《茉莉花》原名【鮮花調】......”。這裡所說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以及所唱的曲牌【鮮花調】與揚州清曲數百年來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的【鮮花調】一脈相承。

後來陶先生根據何妨的回憶,到實地進行了調查,認定:“歌者是當時六合縣(當時屬於揚州)東鄉八百鎮官塘村袁家灘人,名叫袁子柏,此時已經過世,但是經當地文藝骨幹介紹,袁子柏唱窄口(女腔),又擅長自拉自唱的技藝,他所唱《茉莉花》原名【鮮花調】......”

。陶先生寫到,其實當年的袁子柏先生實際就是一位揚州清曲藝人,所唱的則是揚州清曲《好一朵鮮花》的【老鮮花調】,可見揚州清曲【鮮花調】與何妨加工後的《茉莉花》無論在唱詞,主題都基本一致,兩首旋律曲調框架也基本相似,每個樂句的落音也相同。即揚州清曲【鮮花調】為民歌《茉莉花》的源頭。

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舉例揚州民歌《茉莉花》的一些重大時刻

  1.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茉莉花》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
  2. 1997年,江主席訪美,當地演唱《茉莉花》美國媒體指出這是來自於江主席家鄉的歌曲。
  3. 1997年,中英香港交接儀式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茉莉花》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4. 1998年,美國總統訪華,在接待宴會上,中國著名歌唱家呂繼宏、張燕演唱了《茉莉花》。
  5. 1999年,中葡澳門交接儀式上,《茉莉花》再次奏響,悠揚的旋律再次傳遍了世界。
  6. 2001年,上海APEC會議夜晚,《茉莉花》的旋律拉開了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文藝演出的序幕。
  7. 2002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長篇報道《茉莉花香飄四海》,稱《茉莉花》是“來自江主席家鄉蘇北揚州的民歌”。
  8. 2003年,《茉莉花》作為揚州市歌。
  9. 2006年,胡主席訪問肯尼亞,胡主席訪問孔子學院同師生們一起同唱《茉莉花》,對他們表示這是來自於我家鄉的歌曲。
響徹海內外的揚州民歌《茉莉花》和揚州清曲鮮花調有什麼關係?

結語:綜述以上可以得出,何妨改編的《茉莉花》是來自於揚州清曲【鮮花調】,這個【鮮花調】最早來自於清朝中期揚州清曲家王萬青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的《小慧集》。我想強調的是無論揚州清曲【鮮花調】流傳到哪些地區,或者說原揚州下轄地區如何被調整,都改變不了何妨版的《茉莉花》來源於揚州清曲,也改變不了它屬於揚州文化的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