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鑄劍》——曾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卻發現生活更多是負重前行

兒子為父親報仇欲行刺國王,因優柔寡斷沒有成功,途中得一黑色人相助,最後兒子、黑色人與大王同歸於盡,因屍骨難辨故將三人合葬。魯迅的《鑄劍》講的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復仇的故事,但觀其所指又不僅限於復仇。

眉間尺,作為一個復仇者,他的人生為復仇所累、所終。

一.復仇過程

在故事的開頭,從眉間尺對要不要殺死老鼠搖擺不定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個殺伐果斷的人。

相反,他天性柔弱,處事優柔寡斷,根本難成復仇大事。

後來,他僅憑一腔熱血闖京城刺殺國王,雖勇氣可嘉卻無謀略,且聽到國王要逮捕自己的消息就一下灰心喪氣了,覺得“母親的嘆息是無怪的”,可見他缺乏等待時機的耐心和刺殺的經驗,單靠他自己完成復仇簡直是天方夜譚。

歷史上很多人的復仇之路也就止於這裡了:沒有經驗、智慧和耐心,仇人又過於強大,復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時,一個戲劇性的人物出現了——一個黑色人,身份來歷一概不明,像是一個全身都隱入迷霧的神秘人。

魯迅《鑄劍》——曾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卻發現生活更多是負重前行

“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

這句話,如惡魔的誘惑,讓眉間尺心甘情願地獻上了自己的頭顱。

黑色人整個人就是個謎。他的行事方式冷酷無情、乾脆利落,包括對待自己的生命都如此;他表演的讓孩子的頭在滾水中起舞的把戲聳人聽聞;他唱的楚歌的風格可謂詭異怪誕,為他又籠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我一直覺得,黑色人就是世人心中無力反抗挫折後不甘心的心魔象徵,是人們心中不滅的希望。或者也可以說,黑色人就是眉間尺人性的陰暗面放大的一個集合。因為眉間尺弱小無助,註定無功而返,黑色人便順理成章地出場了,承接了復仇大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接下來就是故事的高潮——黑色人進宮獻藝,滾水裡三頭互搏。眉間尺的頭顱隨滾水舞蹈,顧盼生姿,還唱起了怪誕的楚歌;仇恨讓頭脫離了人的身軀還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三頭互相噬咬至死方休,這些超自然的現象被魯迅先生描寫得十分傳神,又悲壯又怪誕,讓人讀來不禁有悚然的感覺。

魯迅《鑄劍》——曾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卻發現生活更多是負重前行

故事的最後,眉間尺復仇的心願得償,暴虐無道的國王被殺死了。這個結尾無疑是大快人心的,站在那個國家的角度來看也對舉國上下有益。

但對於眉間尺本人呢?當大幕落下,我不禁發問,這復仇對於眉間尺來說值得嗎?有意義嗎?

二.復仇的意義

我覺得眉間尺的復仇沒有意義。復仇把眉間尺的人生整個都毀了,他的悲劇正是從復仇開始。

當一個之前優柔寡斷、有惻隱之心的少年,只因母親的一番話和一段沉重的往事,他就要在一夜之間改了自己的性格,走上手刃仇人的復仇之路,談何容易?

首先,採取復仇是對他天性的抹殺。自從“復仇”這兩個沉重的字壓在他稚嫩的肩頭,他就從原本那個鮮活有個性的少年變成了一具失去靈魂滿心仇恨的木偶。他先前的仁慈、憐憫之心都消失無蹤,從此只為復仇生,為復仇死,每天都活在仇恨裡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其次,復仇對他來說是對人生的浪費如果他不去復仇,眉間尺的人生本可以有更多選擇和更多可能,而不是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在美好的十六歲就與世長辭。更何況,他的父親已死,復仇並不能使父親復生,無非是以命換命,把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值得嗎?

復仇是對沉痛往事的延續,放下和釋然才能真正使人走向未來。

魯迅《鑄劍》——曾仗劍天涯快意恩仇,卻發現生活更多是負重前行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眉間尺其實最後也沒能改變自己的本性,所以他殺不了大王,報不了仇。

但他還是帶著父母的夙願上路了,帶著自己好像改變的性格去復仇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讓人不禁為之動容,讓我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同樣都是敵強我弱的刺殺,同樣的悲壯。

魯迅曾說過:“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仗劍走天涯快意恩仇確實爽快利落,但眉間尺的復仇確實沒多大意義。相比起來,認清生活的本質還熱愛生活、負重前行的人更令人敬服,也更為明智。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平生書事,歡迎各位朋友常來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