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需要適度沉默,才能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小時候喜歡說話,給家人帶來了諸多麻煩。

然後母親苦苦勸告他少說話,可是每當遇到人,肚子裡的話就情不自禁奔了出來,說完之後又非常後悔。後來他痛下決心,為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莫言。

雖然不說出來,但他卻寫了下來,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最高榮譽獎項。

所以選擇適度沉默的莫言,成就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提出:“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然後呢人們將他的理論總結為“古德曼定律”,也被稱作“沉默定律”。

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需要適度沉默,才能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有個小插曲,前段時間,老楊和妻子為選擇傢俱爭得面紅耳赤。老楊說紅木傢俱大氣,妻子說時尚家居洋氣,兩人都不肯退讓。

於是老楊從做工、價格、未來的價值等方面分析了一番,選擇沉默,不多說了。

過了會,妻子氣也消了,覺得老楊說得有道理,最終兩人選擇了紅木傢俱搬回家了。

與人相處,分歧不可避免,聰明的人懂得適當說明自己的想法,選擇適度沉默。給自己、給對方留有反思的餘地。

而反覆強調自己的意見,往往會適得其反,自己生氣,別人也會不高興。

有時候,適當的沉默更容易達到交流的目的。

科學家曾經對一批推銷員進行追蹤調查,調查的對象分為業績最好和業績最差兩類。

經過調查,科學家發現,他們的業績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別,不是因為說的好壞,而是因為聽得多少。

那些業績最好的,每次平均說話12分鐘,而那些最差的,平均卻要說上30分鐘。

說的多,往往讓用戶產生抗拒感,而適度沉默傾聽往往更能贏得用戶的芳心。

所以古德曼定律告訴我們:

適度沉默不是妥協,而是用心傾聽對方的禮貌。

適度沉默不是屈服,而是等待時機的理性。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與人相處,適度沉默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

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適度沉默,可以讓混亂的心,變得寧靜。

沉默的人,不會被別人擾亂自己的生活節奏,他們不疾不徐,能夠包容萬事萬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香港著名的實業家霍英東,早年在香港有“靠走私起家”的傳聞,媒體曾幾次請霍英東說清原委,但他都選擇了沉默,依然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

做鐵皮、橡膠、棉花生意;抗美援朝期間他組織運送大量急需物資,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他還熱心公益事業……

霍英東認為沉默是對付謠言最有力的辦法。幾十年過去了,謠言不攻自破。

正如那段寒山和拾得的經典對話: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只有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霍英東選擇適度沉默,是滲透了人生的大智慧,是經歷風雨之後的一種成熟,他內心的修養深度和氣度令人傾倒。

冬蛹,沉默一冬之後,才能實現飛翔的夢想。

大海,沉默一段時間,才能掀起驚濤駭浪。

而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需要適度沉默,才能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