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走向共和》,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它揭示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王朝的結束,非常值得一看。而且這部電視劇還入選了9.7分以上的國產電視劇盤點,被譽為劇史神作。為何如此廣受讚譽呢?

嚴苛的導演與頂級老戲骨

張黎是誰?河北人,攝影師轉行為導演,在業界被尊稱為"黎叔",工作認真細緻,是出了名的嚴謹。他和張藝謀、胡玫等導演都是北影的同學,在影視圈內張黎亦是大佬。他精湛的攝影技術和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獲得了無數的獎項。在國產電視劇的歷史上,張黎的名字一直同歷史正劇的最高水準綁在一起。他以深沉的歷史背景、意義深遠的臺詞、和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刷新了觀眾們對歷史的全新認識,被稱為"國劇良心"。

《走向共和》是張黎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儲才仰望,厚積薄發”,當劉文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張黎的時候,兩人一拍即合,因為他們有了一個在《雍正王朝》合作時便想要突破侷限的機會:突破舊體制下的“當家難”,走向新時代的“找出路”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走向共和》的準備時間是三年半,拍攝期是九個月,攝影棚在大興,這個佔地9000平方米的大棚裡包括慈禧的寢宮,李鴻章的宅院,袁世凱的總統府,甲午海戰是在青島借用軍艦實景拍攝,日本戲是在中山拍攝,民國戲則是在上海完成

在大興的劇組,張黎要求演員要提前45天報道,主要演員必須要通過五人小組每一個人的認可,當時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李鴻章,團隊跑遍了全國進行演員篩選,最後找到了北京青話退休的王冰老師,當時70歲的王冰老師因為身體一直不好,已經有20年沒有拍戲了,讀了劇本之後非常感動,重出江湖,在劇組一直待了七個月,王冰老師是劇組裡舞臺經驗最豐富的,他活躍的時代劇組裡的很多人都還沒有出生,王冰老師上裝都是自己動手,每天和大家聊天對臺詞,試造型,形成了很好的劇組氛圍,而扮演慈禧的呂中老師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在準備過程中熬夜看劇本大病了一個月,張黎也是專門等到呂中老師身體恢復之後才開機,這種盡善盡美的誠意是良好的劇組氛圍的保障

扮演袁世凱的孫淳到劇組比較晚,而且他的身材和袁世凱還有一段距離,張黎給孫淳開了小灶,每天要吃四大碗的麵條,還在會議室放了一張乒乓球桌,讓孫淳每天堅持打球,張黎告訴孫淳,這種狠勁其實就是根植於袁世凱這個角色身上的,能不能增肥其實都是次要的,就是要把這股勁保持住,結果開機的時候孫淳真的就長了30斤肉,和袁世凱形神俱似,後來張黎在拍攝《大明王朝》時,對扮演海瑞的黃志忠也是同樣的要求,黃志忠當時比較胖,張黎讓他少吃飯,要瘦下來,而且每天還要跑一萬米,這種飢餓和堅決的狀態其實可以把海瑞那種決絕的感覺由裡向外的帶出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海剛峰一句怒吼“我大明朝還有神劍嗎?!”,其實這種爆發力裡面潛臺詞也有“老大,晚飯能不能多加倆饅頭?”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走向共和》劇組對演員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劇組的這45天是沒有工資的,願意就來,不願意就請走,不管你名氣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劇組的拍攝狀態是非常好的,老演員多,真心為藝術的演員多,這種狀態在張黎後來的劇組中也是保持一致的,早上五點就準時起床背臺詞,找狀態,要是有誰偷懶,臺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每個人都全力以赴,而張黎作為一個攝影出身的導演,在表演技法方面能給演員的指導很有限,所以他在下面和演員聊人物背景,陪著他們去做功課,張黎基本能做到有問必答,比如張黎給孫淳說袁世凱的戲的時候,並不會直接告訴孫淳應該怎麼演,而是給孫淳講袁世凱的很多細節,比如他愛吃什麼啊,走路什麼姿勢啊,他的朋友和親屬的回憶錄裡面是怎麼說他的啊,等等等等,像王冰,呂中,孫淳這種級別的頂級演員都是非常有悟性的,把這種小細節融入到表演裡面,一通百通,一個人物在什麼情景下面該有什麼樣的反應自然就出來了

張黎的習慣是要拍攝一段歷史,就要成為那段歷史的行家,要做的事情就必須全力以赴,有一段時間,母校北影找他幫忙帶攝影的實習生,張黎帶一個生氣一個:“都根本不熱愛自己的行當”,不熱愛一切都是扯淡,我們今天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熱愛藝術的人,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讓自己滿意的精品,這種真誠和執著戲裡戲外都是一樣

演員造型的高度還原

雖然歷史劇很多片都能還原歷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數只能還原主要人物,只有幾個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現代的化妝技術之下的,走向共和作為一個十幾年前的連續劇,其演員造型的還原程度直到現在依然讓人非常驚豔。

首先是孫淳演的袁世凱,活脫脫袁世凱再生,跟陳曉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一樣,難以逾越的經典: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以下是真實的袁世凱: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孫中山: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片中的形象: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連青年孫中山也非常像: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李鴻章: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這是真實的李鴻章: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對比圖: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該劇厲害之處在於,除了主要角色,連配角的造型也高度還原: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甚至連這位也找了個相似的:

豆瓣9.7分的《走向共和》,為何被譽為神作?

這樣的歷史正劇,被評為歷史神劇,有過之而無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