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怎麼沒人批評年輕人啃老了?

你現在在啃老,用六個錢包的錢交首付,甚至全款買了套房,後來又買了車。


日子過的很滋潤,自己存下了一筆錢,用這些錢做了些投資又賺了點。


慢慢的你也老了,孩子也長大了,你心裡想,這麼多年還好攢下了些錢,給兒子買套房或者交個首付,讓他可以順利結婚;給女兒買輛車,讓她出嫁的時候有面子不用在婆家受氣。


你的孩子在各種平臺上看到了很多公知大V在惡狠狠的噴,現在的年輕人啃老為什麼啃的這樣心安理得?


你的孩子滿臉愧疚的問你,爸爸,為什麼我啃老還會覺得這麼心安理得?


你啞然,回想半天后緩緩的說道,要不是爸爸當年啃你爺爺的老,今天怎麼會給你買的起房?交得起首付?

你爺爺是如此,你爸爸也是如此,將來你也要如此。


現在怎麼沒人批評年輕人啃老了?


所以,為什麼十年前的政治課本上在批評的啃老,現在卻沒人提了?


時代變了,十多年前正是經濟蓬勃發展邁向高速發展時期,資本加快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尤其衷情便宜又耐用的青壯年勞力,單位個體勞動帶給資本的收益高於資本的自我增值。


怎麼快速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呢?剝削。


於是,社會大肆宣傳年輕人不會要啃老,趕快去工作幹活,去給資本家打工。


而現在,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到中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單位個體勞動帶給資本的收益遠遠趕不上資本的自我增值。


更通俗點,房地產給中國年輕人上了生動的一課,一晚上的房價上漲能讓一個人幾年的努力化為泡影。


2018年的調查顯示,90%的年輕人表示在買房的的時候父母給墊付了一部分首付,有的是父母是全款給買的,在這其中有80%的人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但是10%的人認為父母有錢,就應該給自己買房子。


因為靠父母的人多了,社會輿論也就變了,幾乎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地說“現在這房價,年輕人不靠父母哪裡買得起”“父母的錢自己放著肯定會貶值,湊給我買房,則可以升值”——大家自己屁股溝裡有屎,也就不好再指責別人了。


因為一個買房,媒體對啃老閉嘴了,社會大眾對啃老的態度,不僅僅是寬容,甚至成了鼓勵——靠父母買了房雖然依然是啃老的一種,甚至比那些閒在家裡吃喝的人啃得更狠,但因為房價上升了,原先受到指責的事情,現在變成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


身邊偶爾有寧願錯過房價浪潮,也不願意用父母的錢付首付的,大家都毫不避諱地說他是傻子,會活成笑話。


現在怎麼沒人批評年輕人啃老了?


以上說的是媒體和社會對啃老這件事態度前後矛盾的一面。


再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當年批判在家啃老不去工作的人,是因為這些人閒在家裡,讓年輕的社會勞動力減少了,對社會是有害的,所以不管通過輿論還是法律把他們趕到社會上都是好事。


而最近幾年呢,房地產發展需要資金支撐,社會流動資金不夠,那就得想辦法讓大家把藏在家裡的錢掏出來,不管通過輿論,還是形勢逼人,讓年輕人把“用父母的錢買房”這一行為合理化,都是對房地產發展有利的。


這樣來看,當年指責啃老,和現在默認買房啃老,又有高度的連貫性。


因為如此,2015年,山東、吉林、江蘇、湖南出臺或者修改《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時,都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財物。”——從法律層面賦予了父母拒絕被啃老的權力。


但同時,又把“老年人與子女或者其他親屬共同出資購買、建造的住房,按照出資比例或者約定,依法享有相應份額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寫進了條例——把買房啃老排除在了啃老行為之外。


與社會現實發展保持了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