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或黃油:納粹經濟

關於希特勒和納粹政權如何處理德國經濟的研究有兩個主要主題:在蕭條時期上臺後,納粹如何解決德國面臨的經濟問題,以及在世界最大的戰爭中他們如何管理經濟。

槍炮或黃油:納粹經濟


納粹早期政策

像納粹的許多理論和實踐一樣,這裡沒有最重要的經濟意識形態,而且希特勒當時認為這是實用的事情,在整個納粹帝國都是如此。在接管德國的那幾年,希特勒沒有采取任何明確的經濟政策,以擴大他的吸引力並保持他的選擇權。在該黨的25點早期方案中可以看到一種方法,希特勒容忍了國有化之類的社會主義思想,試圖使黨保持統一。當希特勒放棄這些目標時,黨分裂了,一些領導成員(如斯特拉瑟)被殺以保持團結。因此,當希特勒於1933年成為總理時,納粹黨擁有不同的經濟派別,也沒有總體計劃。起初,希特勒要做的是保持穩步前進,避免採取革命性措施,以便在他承諾的所有集團之間找到中間立場。極端納粹分子採取的極端措施只有在情況好轉之後才會出現。

大蕭條

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德國遭受嚴重。魏瑪德國在美國的貸款和投資的支持下重建了陷入困境的經濟,當經濟蕭條期間突然撤出這些貸款和投資時,本已運轉不佳且存在嚴重缺陷的德國經濟再次崩潰。德國出口下降,工業放緩,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農業也開始失敗。

納粹復興

這場蕭條在30年代初期曾幫助納粹,但如果他們想保持權力不變,就必須為此做些事情。無論如何,世界經濟在此時正開始復甦,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低出生率,為他們提供了幫助裁員,但仍需採取行動,領導這一點的是Hjalmar Schacht,他既擔任經濟部長,又擔任帝國銀行總裁,接替曾因心臟病發作試圖應對各種納粹及其推動力量的施密特為了戰爭。他不是納粹的傻瓜,而是國際經濟的知名專家,並且在戰勝魏瑪的惡性通貨膨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沙赫特(Schacht)領導了一項計劃,該計劃涉及大量國家支出,以引起需求並推動經濟發展,並使用赤字管理系統來實現這一目標。

德國銀行在經濟大蕭條中搖搖欲墜,因此該州在資本流動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並制定了低利率政策。然後,政府針對農民和小企業,以幫助他們重新獲得利潤和生產力。納粹投票的關鍵部分來自農村工人,中產階級絕非偶然。國家的主要投資進入三個領域:建築和交通運輸,例如儘管很少有人擁有汽車(但在戰爭中表現很好)卻建造了高速公路系統,以及許多新建築和整修。

先前的總理布魯寧,帕彭和施萊希爾已經開始將該系統應用到位。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確切的分歧,現在人們認為,這次重新武裝的人數減少了,而其他部門的投入卻超出了預期。勞動力也得到了解決,德國帝國勞動局指導了年輕的失業者。結果是從1933年到1936年,國家投資增加了三倍,失業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二,納粹經濟也幾乎恢復了。但是平民的購買力沒有增加,許多工作很差。但是,魏瑪的貿易收支差的問題繼續存在,進口多於出口,存在通貨膨脹的危險。旨在協調農產品和實現自給自足的帝國食品莊園未能做到這一點,使許多農民感到惱火,甚至到1939年,有短缺。福利變成了一個慈善的平民地區,捐贈受到暴力威脅的迫害,使稅收得以重新安置。

新計劃:經濟專政

儘管全世界都在關注沙赫特的行為,許多人看到了積極的經濟成果,但德國的局勢卻更加黑暗。Schacht已被安裝,以準備著眼於德國戰爭機器的經濟。的確,雖然沙赫特最初不是納粹分子,也從未加入該黨,但在1934年,他基本上是一個經濟獨裁者,完全控制了德國的財政狀況,並創立了“新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貿易平衡由政府決定可以進口或不能進口的東西來控制,重點是重工業和軍事。在此期間,德國與眾多巴爾幹國家簽署了以商品換商品的協議,這使德國得以保留外匯儲備並將巴爾幹帶入德國勢力範圍。

1936年的四年計劃

隨著經濟的改善和良好的發展(低失業率,強勁的投資,改善的對外貿易),“槍支還是黃油”問題於1936年開始困擾德國。沙赫特(Schacht)知道,如果繼續以這種速度進行重整,那麼國際收支平衡將會惡化,他主張增加消費品生產以向國外銷售更多產品。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準備獲利的人,都同意了,但是另一個強大的集團希望德國為戰爭做好準備。至關重要的是,其中的一個人就是希特勒本人,他在那年寫了一份備忘錄,呼籲德國經濟為四年之內的戰爭做好準備。希特勒認為德國必須通過沖突來擴張,他不願等待很長時間,因此壓倒了許多商業領袖,他們呼籲重新武裝速度變慢,以及生活水平和消費者銷售的改善。

經濟拖船的結果是,戈林被任命為“四年計劃”的負責人,該計劃旨在加快重新武裝和創造自給自足或“自給自足”。將指導生產並增加關鍵領域,還應嚴格控制進口,並找到“ ersatz”(替代品)商品。納粹專政現在對經濟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德國面臨的問題是,戈林是一位空中高手,而不是經濟學家,而沙赫特則是如此,以至於他於1937年辭職。其結果可能是可喜的,混合的:通貨膨脹並沒有危險地增加,但是許多目標,例如石油和武器,尚未達到。關鍵材料短缺,平民被定量配給,任何可能的來源都被搶走或被盜,重新武裝和自給自足的目標未能實現,希特勒似乎正在推動一個只能通過成功的戰爭才能生存的系統。鑑於德國隨後率先進入戰爭,該計劃的失敗很快變得十分明顯。成長的是戈林的自我和他現在控制的龐大經濟帝國。工資的相對價值下降,工作時間增加,蓋世太保充滿工作場所,賄賂和低效率現象增加。

經濟在戰爭中失敗

現在我們很清楚希特勒想要戰爭,並且他正在重新格式化德國經濟以進行這場戰爭。但是,看來希特勒的主要衝突目標是比它晚幾年才開始。當英國和法國於1939年對波蘭實施虛張聲勢時,德國經濟只是為衝突準備了部分準備,目標是開始衝突。經過幾年的建設,與俄羅斯發生了巨大的戰爭。曾經有人認為,希特勒試圖使經濟免受戰爭的影響,並沒有立即轉向全面的戰時經濟,但是在1939年末,希特勒以支持戰爭的大量投資和變革迎接了新敵人的反應。資金的流動,原材料的使用,人們擁有的工作以及應該生產什麼武器都發生了變化。

但是,這些早期的改革收效甚微。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導致快速批量生產,低效的行業以及組織不力,導致坦克等關鍵武器的產量一直較低。這種低效率和組織赤字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希特勒創建多個相互競爭並爭奪權力的重疊職位的方法,這是從政府最高層到地方一級的缺陷。

戰爭與全面戰爭

1941年,美國參戰,帶來了世界上一些最強大的生產設施和資源。德國仍處於生產不足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方面進入了一個新的維度。希特勒宣佈了新法律,並任命阿爾伯特·斯佩爾為裝備部長。斯佩爾(Speer)最出名的是希特勒(Hitler)最受青睞的建築師,但他被賦予權力做任何必要的事情,削減他需要的任何競爭機構,以充分動員德國經濟進行全面戰爭。Speer的技術是在給企業家提供更多自由的同時,通過中央計劃委員會控制他們,從而允許更多的主動權和成果的人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但仍將他們指向正確的方向。

結果是武器和武器生產的增加,當然超過了舊系統的增加。但是現代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德國本來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但在經濟上仍被美國,蘇聯和英國的產出所擊敗。一個問題是盟軍的轟炸運動,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另一個問題是納粹黨的內鬥,另一個問題是未能充分利用被佔領的領土。

1945年德國戰勝了德國,但戰敗了,但更為關鍵的是,敵人全面打敗了德國。德國經濟從來沒有像整個戰爭系統那樣充分發揮作用,如果組織得更好,它們本來可以產生更多的。甚至那是否會阻止他們的失敗是另外一個辯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