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文|雪梨

上週末,給女兒輔導作業,因為我想訓練她提高效率,就總用她的一個好朋友寫得有多快、多好來激勵她,結果作業寫到一半時,她突然開門出來一邊流著眼淚,一邊遞給我一封信:

“爸爸、媽媽,再見,我去北京了。你去跟你最喜歡的女兒過吧!媽媽,她就是xx。”

當時,看到這封信,還有哭得很傷心的女兒,我一邊擁抱安撫她,一邊心裡是又震驚、又難過、又懊悔。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沒想到,我無意中總拿她跟別的孩子比較,讓她變得敏感而又自卑。一個8歲的孩子,居然動了“離家出走”的念頭, 說明我真的傷害到她了,也說明我的教育方式真的錯了。

原來,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會有這麼嚴重的自卑感,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

這種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撫慰和化解,將可能造成孩子內心一輩子的痛,就像一個無法彌補的黑洞,無論TA長大後多麼優秀,甚至功成名就。

“優秀者的自卑”,源於兒時得不到父母認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優秀的自卑者”,在別人看來無疑是優秀且成功的,可是內心深處卻隱藏著一種自卑,經常自我否定。

比如,著名導演、影帝姜文,在外人看來,功成名就、家庭幸福、人生贏家,優秀得讓人羨慕。姜文也一向給人霸氣十足的硬漢形象,然而,這樣一個風光無限的人,內心卻始終住著一個自卑的“小男孩”。

一次節目上,姜文說出了藏在他心裡多年的一個秘密:處不好與母親的關係,是他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說到和媽媽的關係,50多歲人到中年的姜文仍是一臉惆悵和迷茫。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在採訪中,姜文說有兩件事讓他至今無法釋懷。

一件是他拿著中戲的錄取通知書,興沖沖地回到家給媽媽看,覺得媽媽一定會為自己高興。結果媽媽接過通知書看了一眼啪地扔在了一邊,“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你別跟我聊這個。”姜文就像個霜打的茄子一樣去洗衣服了。

第二件,是他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賺錢,給父母買房,姜文也給母親買了房,但他媽媽卻不願意去住。兒子這麼有出息,這要換成是一般人的父母,肯定是驕傲得不得了,可姜文媽媽卻從來沒為兒子做的事情高興過。

這造成了姜文從小內心有著嚴重的自卑情結,他極力討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可。然而,直到母親去世,兩人依然沒有和解。他想要的那句肯定,這輩子都得不到了。這種遺憾,可能成為他一輩子的桎梏。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哪怕事業上取得再大的成就,姜文都說自己是個極不自信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童年根植在他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就像一個永遠無法填補的黑洞。

"他是我見過的導演中最為羞澀的一個。這種羞澀深藏於霸道中,會讓察覺到的人動容。"

不知道,姜文內心那個自卑的“小男孩”,還有沒有機會長大,與自己和解。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童年的記憶,彷彿被永遠刻在自己的人生裡。

主持人董卿,也是一個“優秀的自卑者”。因為父親從小對她嚴厲、苛刻的教育,不僅不讓照鏡子、買衣服,壓制她作為一個小女孩愛美愛打扮的天性, 甚至讓她去賓館打工當清潔工。父親有一句管教她的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時間照鏡子還不如多看書。”

年少時期的遭遇,讓董卿一直有自卑的情緒,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董卿覺得只有自己要比別人做的好很多很多,心裡才會覺得踏實,“我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所以做很多事情只能用命去博,把事情做好”。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即便如今已經成為央視著名主持人,被稱為“國民女神”,董卿仍會時不時產生自卑情緒,彷彿童年那個怯懦的孩子從未離開過自己。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造成自卑的幾種錯誤教育方式

知乎上有個問題:"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是一種什麼感受?"

有個高贊回答:大概就是,這輩子都不會自信了吧。

在心理學上,因為每個孩子潛意識裡都是愛父母的,把父母當做不可逾越的神。出於這種愛和信任,他們會把父母的評價,當做自己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

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往往自卑而敏感,容易自我懷疑,一輩子都難逃自卑的陰影。

而造成的孩子自卑的錯誤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典型的中國打擊式教育

中國傳統的上一代父母,很多時候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且會故意正話反說。比如為了不讓孩子驕傲,會故意說些貶低的話來刺激孩子,並美其名曰有壓力才有動力。而且,抱著這種傳統“打擊式教育”觀念的父母,還很普遍。

比如宋丹丹對兒子巴圖的“打擊式教育”就曾引起大量網友關注。看到別人的孩子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當巴圖為她手忙腳亂生火煮雞蛋時,她一邊奚落兒子笨手笨腳,一邊埋怨兒子揚起的菸灰弄髒了自己的臉。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就連功成名就的人,都逃不脫不被父母認可的命運。

搜狗在美國上市時,敲鐘的現場,CEO王小川卻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才50億市值而已,你看看人家騰訊和阿里!"

而說這話的人,是他的母親。

古人說,“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

宋丹丹和王小川的媽媽,也許就是抱著這種傳統教育觀念的典型的中國家長。孩子再好,她們也不會表達讚揚和肯定,反而選擇忽視甚至打擊的方式,以防孩子們一驕傲就忘了繼續努力。

然而,忽視和打擊卻並不一定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一個總得不到肯定孩子,長大後很可能變成對自己不認可的大人,就像姜文一樣,敏感而又自卑。

2、 窮養孩子、吃苦教育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只有讓孩子吃苦,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來之不易,才會珍惜。

就像董卿的父親,之所以會用那樣近乎殘酷的方式教育他的女兒,其實也是跟他自己從小在貧苦的農村家庭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董卿的父親從小早起要撿了河蝦去集市上賣完才能去上學,放學回來所有的農活幹完了才可以寫作業。就是這樣的艱苦條件,就著煤油燈,他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在他看來,人必須要過得苦日子,後邊才有好日子過,這成了他的生命哲學。也成為了他教育女兒的方式。

然而,他卻沒料到,刻意的窮苦鍛鍊,對女兒天性的殘酷壓制,反而造就了女兒的自卑心理。至今說起來,董卿都會情不自禁,潸然淚下。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窮養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珍惜,不鋪張浪費,並非一定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關鍵在於給予孩子正確的、適當的引導。

3、 總拿“別人家孩子”來比較

看某某某家的孩子學習那麼棒,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

我就是這種典型的媽媽,就像開頭我女兒寫的那封信所說,不管我是有意還是無心的,但結果證明,她受到傷害了、自卑了。

《少年說》裡,那個吐槽媽媽的小女孩說:我知道別人很厲害,但是我也很努力,為什麼你就看不到呢?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小女孩聲淚俱下的哭訴,不知道有沒有讓媽媽警醒。

當我們每次提到“別人家孩子”時,其實自己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父母一次次的貶低。

長此以往,孩子的積極努力得不到認可,會讓本來開朗的孩子變得內向,變得孤僻而自卑。

4、 大人說了算,不尊重孩子

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有的大人會氣急的說,你怎麼這麼笨?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時,很多大人會一口回絕:你不懂,我是你爸/媽,我說了算。

被否定,想法得不到尊重,甚至連想法都不能有,諸如此類,一件件的事情累積起來,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沒自信。

我們總是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不需要什麼面子和尊重,但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如何超越自卑?

1、 善用“補強法則”,正面激勵自信心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過"補強法則"。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回饋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

當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時,他的自信心就會被激發出來,就會不斷地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進而勇於積極地展現自己,成為積極、自信、上進的孩子。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從小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每次都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回家也特別晚。每次考完試,母親看到成績都沒有罵過那個孩子。只是告訴孩子:“沒事兒,下次不要錯就好。”

有好幾次,孩子很難過地問母親:“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母親說,“你知道嘛?鍋越大,水開得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後來,這個「笨笨」的孩子,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

媽媽的激勵讓她找到自信,是這個孩子成功的關鍵因素。

2、 大方表達對孩子的“認可”

發展心理學認為,在兒童時期,我們是通過成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的。父母的認可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首要源泉。

姜文終其一生,都希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因為這對他真的很重要。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最原始、最重要的權威,就是父母。

我有個閨蜜,因為從小被爸爸各種不認可,特別不自信,尤其在爸爸面前。以至於長大後,有一次,為了給爸爸買生日禮物,她會糾結半天實在不知道買什麼能討爸爸歡心,後來當她好不容易惴惴不安地把買的一件毛衣遞給爸爸時,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爸爸沒有像以往那樣,怪她亂花錢,而是舒心一笑說,“謝謝,我享閨女福了”。

她不知道爸爸為什麼會突然開竅,但就是這一句認可,撫慰了她多年的創傷。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而這句來自父母的認可,無論孩子是童年還是已成年,都是對TA一生的治癒。

3、 改變自己,與過去和解,而非抗衡

成年人的自卑,到底該如何超越?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

“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而啟動這個改變按鈕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就像董卿,後來慢慢打開自己,也對父親釋懷了。她理解了父親對於自己的嚴格,是源於自己早年貧困的經歷。也許,父親也曾跟她一樣受傷過、自卑過,只是,他沒有找到超越的方法。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失敗和自卑,都歸咎到原生家庭。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過去,唯有想盡辦法改變自己、改變未來。

哲學家魯米說:“傷口是光照進你內心的地方,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正在尋找你”。

勇敢正視自己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自卑傷口,不要用惆悵和恨凝結它,用光來溫暖它,療愈它。

願我們都能超越自我,用愛和溫暖填補內心那個自卑的“黑洞”,療愈而後新生。


作者:雪梨,做過刊物主編,當過世界500強企業PR。擅長成長、育兒文寫作,希望從觀念到方法,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與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智慧成長。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